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产研院孙殿义——产研院是我接下来的生命的全部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山东省政府设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致力于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实现技术产品化、商业化。产研院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的理念,以创新创业者为本,按照“让企业满意、创新创业者满意、党委政府满意”的要求,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助力山东。从2019年7月30日正式挂牌到今天是一年零八个月,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时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那么,产研院已经打开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积累了哪些经验,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已经可以坐下来聊一聊。

  

1.png


  虽然记者的采访提纲已经提前提供给产研院的媒体接待部门,但显然孙院长还没来得及准备,只在走进接待室的同时迅速浏览了一遍,见记者好奇他一天的日程安排,便打开手机看了看日历说:那就说说昨天吧。

  【孙殿义:离今天最近的就是昨天了,昨天我早上赶到科技厅,科技厅唐波厅长主持的一个关于在山东建设绿色技术银行,书记省长到主管领导都批示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布局,要依托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主体来组建这件事情,首先我感到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同时也确实感到责任之重大,担子压力之重大。从科技厅赶回来以后,已经 11:30了,就接待一个团队,也是非常重要,他们希望通过产研院的平台来建设一个山东的纺织工程技术研发平台,面向新型纺织——包括新型的纺织材料、新型的纺织技术、纺织装备的开发,这对于我们山东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现在已经进入到操作阶段,所以我们就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将来做成什么样子,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这样就拖到了1点多。下午的时间就非常的紧张。下午第一个阶段是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流程的数字化的管理平台,产研院的体系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有66家机构,我们要构建全流程的数字化,这件事情我们已经策划了一年多了,那么现在进入到实施的关键阶段。我这个人做事情,我经常比喻像林彪打仗一样,林彪打仗讲究四快一慢,把一切都动员起来了,但是发起总攻要慢,要反复的思考,反复的迭代,因为你一旦发起总攻,资源投下去了就收不回来了,停下来是不负责任,实际上这已经是接近于最后一轮的迭代,所以我还是认真的来听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是基于价值为核心的,全流程的价值流的控制为手段的,最后体现的是价值创造全过程管理的这样一个平台。

  记者:所以说在你眼里,任何一个项目的展开都是一场战役的过程。

  孙殿义:有这个感觉。完了紧接着我们有一个活动,跟太平洋保险有一个战略合作的协议签署,我出席了这个活动,因为空天信息技术是我们很重要的布局,那么我们要接连不断的往天上送卫星,所以我们希望找一个好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给我们提供商业发射的保险,他们也希望我们在未来比如说在农业领域,在比如说粮食的长势、估产这些方面,能够为他们提供合作和支撑。

  记者:出席这样的活动,对您来说相对轻松一点。

  孙殿义:会轻松一点。完了之后紧接着下来就是我们泰山计划的推进工作会议,这个就是比较累的事情。

  记者:这就到几点了?

  孙殿义:5点多一点,泰山计划是个很重要的计划,投资要超过200多个亿,那么我们和合作生态伙伴在一起,来确立每一个项目的目标节点、实现情况、问题出现在哪里、责任是谁的、下一步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由谁来负责、时间节点是什么、要一步一步的来推进,包括我们每一款芯片,每一个项目的落实,都需要完整的听下来,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员的调配,包括有很多还要做出决策,因为在院务会议上的决策不可能这么细致,很多情况是不确定的,这个谈完已经差不多7点多了,还要加个班,因为我还兼着博正学院的院长,周六也就是明天要给人家上讲一天的课程,讲义稿还没写完,所以我晚上加班写讲义稿,写到大概12点多,才写了一半,我看今天晚上可能还要加班。

  记者:你这一天的课会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孙殿义:这个课的主题是融合创新。

  记者:内容本身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挑战的,只是说你……

  孙殿义:有挑战!我现在是给人上课,要从理论体系讲起,要从源头讲起,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历史的、现实的,还有我们理性分析的逻辑,就要把这个体系给学员们讲清楚,你这才是授课。】

  

2.jpg


  这是56岁的孙殿义院长工作的常态,应该不是他最忙的时候。山东产研院成立一年零八个月,总共不过六百天,围绕信息与智能融合、先进材料、微纳与智能制造、绿色与健康4大领域,已经建立起各类研发机构66家,孵化高技术企业124家,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86个,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20个,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480亿元。但是数量远不是产研院最看重的,它更重要的使命是“致力于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为加快全省新

  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围绕这一核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产研院已经构建出一幅令各方瞩目的场景:

  【孙殿义:2021年我们要发布16款芯片,想象一下,山东要像小鸡下蛋一样的下芯片,我们现在才发布了4款。

  记者:这16款量产吗?

  孙殿义:量产,包括多媒体芯片,包括现在最先进的安防芯片,今年全部量产,光投片的钱就将近10个亿,今年我们保守估计得有三四十个亿的产值,你比如说我们的多媒体芯片,5G、8K芯片,就是世界最先进的,美国没有、日本没有、德国没有、欧盟没有,只有中国有!我们今年干完了可能明年一排队,济南就能到国内前四,北京、上海、深圳、济南!我们的铜银镓硒的太阳能薄膜材料,市场供不应求,现在在扩大产能,我们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已经实现了36克的目标,36克就是国内最先进的,6月底,我们要达到38克,就是世界最先进的,那就实现中国的自主供给,还有我们压力传感器在我们国家的飞机上全用上了。

  记者:咱们的齐鲁卫星是一个什么情况?

  孙殿义:四月份有两颗卫星要打上去,这两个卫星是编队卫星,一个是普查,一个是详查。他像飞机翅膀一样飞过去,就能看到1200公里宽的地面,这叫普查,普查过去以后,他发现目标了,比如说你让他找正君,他去普查,他说那个是正君,完了他马上通知后边那个,前面哪个角度什么位置是正君,后边这个就跟上详查,镜头直接拉近,看他的脸,确实是,他就可以给地面下指令。所以就实现了我们很多通讯技术在天上的互联网,在天上的通讯,在天上的数据处理,在天上一体化,全都实现了,这也是世界上首款采用激光互联技术的卫星。那么今年我们的低轨导航卫星要发射40颗,分两拨发,一个弹打上去20颗,这也是在中国没有过的,覆盖全球,实现基本的导航定位功能,明年还剩下120颗,我们要分6拨把它打上去,明年年底162颗在轨运转覆盖全球,提供厘米级的、商业化的位置服务,就像下饺子一样,全球最先进的精度最高的全球定位系统,将在山东实现……】

  

3.jpg


  目前,产研院核心引擎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其高端集成电路产业、空天信息产业、大科学装置建设等一系列项目都已经被嵌入济南市或者山东省的发展规划,成为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的重要布局。看得见的成绩是冰山一角,暗涌在水面之下的山体,正在汇聚产研院面向未来的更大能量。所有这些,在孙殿义看来,是因为山东产研院“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

  这套机制的意义范围远不仅是济南市和山东省。2021年1月份,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作为该机构一号文件向拜登政府提交了标题为《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的咨询报告。报告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主体”。

  【孙殿义:我看了他那套体系构建,实际上跟我们很接近,就是要一个融合。他也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他认为他现在传统的体系——国家实验室、企业、还有大学之间、包括政府——他认为也是不畅的,它还有很多改革的地方,就可想而知,美国也在感受到一种危机,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之前我们就建设了山东产研院这样一个体制,就至少说明我们山东家义书记为代表的这样一个党委政府,考虑的还是比较超前的。

  记者:商业成功是检验科技创新的唯一标准,这个话是您提出来的吗?

  孙殿义:这当然是我提出来的。

  记者:这是你到产研院以后提出来的?

  孙殿义:但是这个理念已经在我心目当中存在了很久。

  记者:是多久呢?

  孙殿义:至少有个10年8年。我们省委省政府设计的产研院的这套体系,我是希望能够在我们运营团队不断的建设发展过程当中,同时进行迭代升级,不断的变革,努力的改变自己,我们争取做社会的最先进一分子,走在前列。你像我们的一些制度安排,有的时候一个月就改一次,都迭代的速度这么快。

  记者:这种改变的发起是谁,是依靠节点还是依靠什么,然后判断是谁?

  孙殿义: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有机制。

  记者:所以说在您看来目前我们产研院形成的最核心的价值有哪几方面?

  孙殿义:你这个问题我还真是没有系统的总结过,但是我们最核心的几条,要我来讲的话,第一条就是信任。尤其是对创新创业团队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建立的前提是充分的定义、拆解、识别、迭代,这是前提。

  第二个就是包容,创新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预判的,你都知道结果了还叫创新吗?当然因为我们有大量的工作做在前面,所以大部分结果是提前了,但是少量的项目会出现容错,甚至一年以后,我把它切断,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于客观原因造成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我们要包容,这个机制是非常重要。

  第三个:管理。人家讲了你这有什么管理?管理太重要,我们的管理是基于商业成功的管理,我要首先从技术到产品的管理。就是一个科学家他有一个思想,有个技术有个团队来了,它不完整不完善,从大学来的有个概念,科研院所里面有一个样机来了,他要实现真正的产品,是要构建一整套的技术体系,构建了之后要按照严格的产品标准实施质量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的管理过程。第二个体系是产品到商品,你是到了产品,但产品怎么样到市场上去变成价值,也就是商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往往是技术人员不擅长的,这里面涉及到组织战略、市场战略,资本的战略,知识产权的战略,甚至法务等等,所以说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这两个管理必须把它构建起来,而且管理是让科技人员感受不到的一种管理。他们来了以后就专门科研,剩下的我们提供这两条管理的流水线。走过这个以后,才能够真正实现商业成功。

  

4.jpg


  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解放科技生产力,填平科研和产品之间的“死亡之谷”,将产研院做成一个“黑匣子”,一端输入技术和团队,另一端输出在市场上产生价值的商品……事实肯定不是变魔术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政府管理、技术管理、企业产品管理等方方面面,作为山东省制度创新第一批重点项目之一,产研院正在以全新的运行方式改变现有的体系和规则,背后则是山东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和济南强省会建设磅礴起势的迫切需求,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孙殿义说,他感受到的是从省委主要领导到相关各方的宽容和不遗余力的支持。

  从院内某一个项目的产业前沿到落地的具体细节,从国际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到产研院研究员聘任使用模式创新,孙殿义都如数家珍。他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硬朗和爽快,同时又有十几年在中国最顶尖的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累积的洞彻与务实,一个被赋予多种意义的创新者必备的谨慎与韧劲,他说自己已经被职业化了,而他认为职业化也是现代科研机构必须具备的要素,所有这些关键词之上,他对目前所从事事业的热爱仍然能够第一时间感染到周围的人。

  【记者:产研院发展到今天,您有时候会有无力感吗?

  孙殿义:太多了,比如说我们第一条感到自己的能力显著不足,尤其是感到我个人的能力,你想想看,涉及到的产业之宽,技术领域之宽之专——从材料技术到生物技术,到信息技术,到集成电路,到微制造,到智能制造,到绿色技术,到健康技术,到农业技术,光农业技术你就不得了,从种子到肥到设备,到农机到数字化管理,在管理层面是政产学研金服用,把整个的体系全都构建起来,哪有这个能力?所以你首先感觉到的就是能力不足,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体系,一个大家互补共赢、共享的一个体系,要敢于用人,敢于用能人。


5.jpg


  记者:这是一个让你感觉压力最大的,除了这个之外应该还有很多。

  孙殿义:我感受到的我们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我们还是在某些方面缺乏一些牺牲的勇气。

  记者:我们指的是谁?

  孙殿义:我讲应该还是我们团队的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可能我准备好了,可能我也没准备好,创新就是要死人的,就打仗一样就是要死人的。我不能说人家过激,但他是局部的认知,我们会把他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见记录在案,但是我执行必须按照26号文,26号文是省委省政府给我的。

  记者:所谓26号文就是产研院的初心。

  孙殿义:对,因为没有人来实践,是我们在实践。我们要有一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但是我们大部分干部特别是管理干部,大家这种意识在增强,总是要有个过程。

  这是我们碰到的一个挑战。当然我们应该更多的从自身找问题,所以我说我们每天要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要坚守初心,我们要长出硬骨头,政府要我们来做鲶鱼,就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你没有办法,你的功能就是这个功能。

  第三条,因为我们刚刚建立起来,我们虽然有66家机构,我们有这么多的研究员,但是我们承担大的任务,解决大问题,联合作战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未来我要是构建这样一个联合作战的体系,所以你看我的管理体系设置都是横的纵的,完了还有一个第三维插进去,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管理层、有产业层、有技术层,它是三维的一个结构,相互作用,还没有构建起来,这是我们目前的第三个挑战。

  记者: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落到一点,产研院的经历,在你整个的职业生涯里面,甚至是在你的生命里面,是一个什么角色,你现在能说吗?

  孙殿义: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后边生命的全部。

  记者:有这么重要吗?

  孙殿义:就这么重要。可以这么讲,抛家舍业,夫人在北京身体又不太好,她为了我把她在国科大的处长都辞掉了。

  记者:相当于是你把你中科院的职位辞掉,你的夫人把她的职务辞掉,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牺牲呢?

  孙殿义:她认为我真是找到了自己一生最喜欢做的事情。一开始她坚决反对我到济南来。后来多少工作做通的,但通了以后她马上就清楚了。第一个把处长辞掉第二个到点我就退休,退休了以后她说我去陪着你去。

  记者:我这几天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也意识到这一点,你是处在你的人生压力最大时间最紧张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最幸福的一个阶段。

  孙殿义:最幸福,压力是自然的,但是你很快乐,没有觉得那是压力,自己做的事情是自己最喜欢做的那件事……】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分享至
{}
5824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胡文——一个精英的回归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宋现收——银丰生物集团总裁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明——有智慧才有真正的快乐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曹成彦——小叮当米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李胜——一辈子做明白一件事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杨程——区块链的前提是共识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徐欣 ——品聚如果成功了,很多人功不可没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赛 ——开挂的人生背后没有神话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周伯虎——开创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