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有这样一家企业:他的技术来源于国家重点实验室20年的研发积累,产品对标垄断全球市场的行业巨头,行走在行业无人区,每一步,记录的也是行业进程。成立三年,已经在武器装备、航空航天、专业气象检测设备、精密计量仪器等等领域初步实现国产品牌替代,产值每年以倍速增长,但是对于他的运营者来说,仍然如战鼓催征——《做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国产化突破的领航者》——909济南经济广播记者郭慧对话山东中科思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商艳龙,欢迎关注。】
传感器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器件,更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时代关键词的核心要素,如同感官之于人体,精度是衡量其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商艳龙总经理介绍说,中国是传感器消费大国,也是传感器生产大国,但是产业相对更集中于下游,国内综合精度0.05%以上的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而中科思尔的系列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其检测精度达0.01%全量程,可以将如同昆虫触角拂过产生的压力采集并转化为可传输的电信号,并进行分析研判,主要用于高精尖的武器装备、航空航天、专业气象检测设备、精密计量仪器等等领域,具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意义:
【商艳龙:我们的中高端传感器的关键器件,主要还是在依赖进口,尤其是传感器敏感芯片,高端传感器的芯片基本上百分百进口。而随着目前国际环境的日趋恶劣,尤其以美国为首的《瓦森纳协议》,对于传感器对于中国的禁运的这种要求的严苛程度,甚至超过了IC芯片,尤其是用于军工领域的高端传感器芯片,现在是百分百禁运,这也就驱使我们一定要在传感器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我们这个技术来自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也就是原来中科院电子所的一家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年的一个技术积累,不断的迭代优化,不断的与客户去沟通,去现场测试,完善产品功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咱们现在聚焦的这款超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技术门槛非常高,目前来讲的话被国外少数三五家公司垄断,不光是垄断我国,他是垄断全球。
记者:那我们目前和他们的差别是在哪儿呢?
商艳龙:还是我刚才谈高精度的指标的话,从行业的通用标准来讲,就是万分之二及以上的一个精度检测,国外也是万分之一或二的档次,我们最高端的和他们的最高端的已经是齐平的,因为这是用户定义的一个需求。】
累计核心专利16项、部级科技奖励2项、全球独创的“双谐振器新结构”、国内第一支电热激励硅谐振压力传感器、第一支差动电磁激励压力传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几十位杰出科研人员接棒钻研,20年磨一剑, 过程蕴含着这个国家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一种托付,也彰显着一代代科研人员对中国制造领先行业的一种担当。
2019年,在山东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和济南强省会建设磅礴起势之际,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作为产研院第一批孵化项目,花落济南。当时32岁的商艳龙即担任总经理,对研究生出身于这间传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他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商业机遇,也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技术不可谓不前沿;国产化替代的机遇更是千载难逢,但是从一个领先的科研成果到可以大批量交付使用的核心器件,中间需要跨越的,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多少说起来灼灼生辉的科研成果止步于此。那也就在这三年里,中科思尔成长为国内第一家可以量产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品牌公司:
【商艳龙:我们公司是2019年10月底注册,正好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那么在实际运营的这两年多时间内,我们从科研实验室的样品,到工程化、产品化、商品化,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次的技术跨越,要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你的成本控制、比如你的良品率,比如你对客户的这种要求的定制化开发能力,包括你的生产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公司成立之后要解决的问题,要的就是使我们的产品能够批量化的定型,来满足尤其是军用客户近乎严苛的这种品控要求。
记者:我们还建成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商艳龙:对,我们原来的比如实验室就是一些工程师,手动的用镊子啊,用粘胶什么的,这种手动的方式来去进行相关的装配。成立公司之后,我们就大力的投入到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现在我们的传感器装配工作能自动化的工艺步骤基本上是通过机械手,通过这种程序控制来完成。
记者:目前咱们产线产能怎么样?
商艳龙:今年我们应该能突破1万支,还是在一个班次的情况下。
记者:作为国内第一家量产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公司,咱们这条生产线肯定是国内第一条生产线?
商艳龙:对,第一且唯一。
记者:但事实上自动化生产线,也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大家会觉得这么高精尖的一个东西,自动化生产线还不是应该的吗?
商艳龙:这里面有一个小的误区,实际上每一种传感器都有独特的设计和结构,我们的传感器跟比如说国外的传感器相比,结构不同,芯片的工作原理不同,没有借鉴的意义,也无法借鉴,我们要根据我们自己的传感器进行相关的定制化的开发,所以这个产线本身就是一个研发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走出了比较独特的步伐。事实上,传感器的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生产,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理所当然,即使是国外的像美国最先进的做这种传感器的公司,我们知道的他也是有很多的工序需要工程师在去做,有些步骤人工是离不开的,你像他工程师的经验,他的这种判断,并不是一个我们讲非黑即白的这么一个东西。】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成立到今天,中科思尔获评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分项评分第一名,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双创大赛赛区决赛一等奖,2020中国MEMS创业大赛创新产品奖、2021入围济南市年度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备案目录、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系列成绩和认可,都基于中科思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使命担当,也承载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期待,而在商艳龙看来,所有的这些,都要以市场需求的解决为前提:
【商艳龙:我给你举几个例子,比如在气象领域,我们在今年3月份拿到了国家气象局的专业气象许可证,通过了过去20个月的连续的对传感器性能的外场监测,才获得的,据我们所知,这应该是唯一一款拿到国家气象局专业气象许可证的国产压力传感器。那么从航空领域的话,我们已经经过了客户的各种可靠性军标的这种测试认证,批量化的应用于各个新的机种,实现了国外传感器的初步的替代。我们在光刻机领域也已经批量供货。今年我们预测产值比去年的话是翻了三倍,明年的话在这个基础上还会再翻三倍,是一个逐步的快速增长的趋势。
记者:作为运营者,你觉得这几年他的发展符合你的预期吗?
商艳龙:首先我们要非常感谢济南市和山东省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这种支持,你要做一个创业型的这种实体性企业,前期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难说在短期内实现自我的这种完全回血或者盈利。所以在这个期间,首先非常感谢咱们当地的这些领导和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快速的去铺开我刚才谈到的产线建设,业务推广,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人员的扩张等等。那么整体而言的话,这两年的发展基本上我觉得达到了我们最初的一个预期。
记者:所以在运营过程中,无论是开发产品提供服务,你有没有一些自己把握的原则?
商艳龙:首先品质是我们的一个生命线,我们这种传感器的用户,他对于品质的要求近乎严苛,但这也是我们讲我们产品立足的一个根本点。所以我们在无论是日常的生产还是新产品的研发过程当中,我们场内的品控也是非常的完善和严格的。第二点的话,我们坚持以客户的痛点为整体,我们的解决方案的中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很多时候我们的研制不能说是在科研实验室思维,按照我们自己的角度去出发,而以客户在实际应用当中,他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去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从他的项目研制的初期,我们就尽可能过比较早的来介入进去,收集客户的一些定制化要求和痛点来去解决客户的难题,所以这个是我们目前坚持和把握的两点。
记者:第一产品一定要过硬,第二要有服务意识。
商艳龙:那么从做公司的角度,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讲,我觉得有两块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个就是你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这个很宽泛,如果你做产品的话,你是产品的性能指标,你做服务的话,那就是客户满意度,那么比如说我们做财务人员,那就是你的专业性,一定要把做扎实,而不是沉浸于我之前的一些成果。我的一些技术指标,你的品控、你的良率、你的成本,这些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块的话就是可持续性,因为做公司跟做项目不一样,科研项目的话我三年一结题,再去申请一个新的项目,但是公司一定要实现你自我的一个盈利能力,一定要拓宽业务市场能力,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
在商艳龙看来,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产业发展, 从来都不存在弯道超车,绝大多数,都是一个试错再试错的过程,而在后续的发展中,你会发现,当初的每一种尝试,都有他不可或缺的价值,这中间考验的是掌舵者对方向的洞察研判,更是耐力的比拼较量。
“做自主可控新时代的科技创新践行者,致力于成为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国产化突破的领航者,实现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这是中科思尔的目标愿景,对各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迫切的需求,同时也势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商艳龙:中科思尔到现在成立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应该讲在一些核心的领域实现了第一步的突破,但是我们本身的持续研发投入还是要加强。比如2021年,我们整个的研发支出占总支出接近50%,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包括一些新的这种应用场景的传感器,比如说大量程的压力传感器,还有用在这种发动机上的特种环境下的传感器,另外围绕着传感器做这种集成仪表式的开发,目前很多个项目都在进行当中,这个也是为了拓宽我们整个的业务领域。
记者:您有没有测算国内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市场大概是多大规模?
商艳龙:目前来看的话接近30亿元,但是随着十四五的国防预算的不断增长,我们觉得十四五对于整个这款产品的需求会有一个年比较大的同比增长。未来的两三年,我们希望把中科思尔打造成国内一个中高端的传感器品牌,这可能也是目前我们不讲山东省,也在国内来讲的话,传感器公司很多,但是大部分是面向的是消费类的这种, 中高端的传感器品牌目前来讲还是以国外的欧美日公司为主,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把中科院20多年的这种先进技术整合推广,使得中科思尔能够成为我国的一个中高端传感器品牌。
记者:那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商艳龙:还是人才团队这一块,相比较于北上广这些发达的地区,传感器这个行业也好,还有人才团队也好,在我们济南市,甚至在山东省都是相对薄弱和欠缺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像中科思尔的话也目前我们已经累计培养了省内13名优秀的传感器专业研究生,这些青年人才也会成为未来我们整个传感器持续研制的这么一个核心梯队。人才是所有发展的根基,能够把人才培养好,在山东省我们起到这样一个示范作用,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创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有专家说,能活过三年的公司不到百分之五,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投入大,见效慢,关乎国计民生的尖端领域,从零开始做到中高端领军企业,要夯实各项基础,同时也要抢占时机,穿越大量无人区,快速占领市场,压力不可谓不大,中科思尔一切向好,但是商艳龙的耳边仍然是战鼓催征:
【商艳龙:我理解企业家精神可能有这么几块,第一个的话,企业家一定是要有这种坚韧不拔的、打不倒的精神,说白了就是大心脏,你不要太拘泥一些小节,或者说别人对你的阶段性的评价,第二块的话, 他一定拥有不拘泥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在企业遇到挑战的时候, 你怎么样来做这种决策,你怎么敢于去承担失败可能带来的责任,那么这样的话,你的这种非于常人的思维可以支撑着你带着这个企业走下去, 甚至这个方向有可能通过试错,最后发现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你一定要去勇敢的去来担起这件事情。那么第三块的话,我觉得特别是对于科研工作者创业来讲, 一定要承担起时代责任。现在的创业者,不可能再像原来的互联网时代, 通过一个创意一个idea,然后快速的套现,实现了一个自我价值的这么成功,我觉得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聚焦于实体硬科技,这是我们目前最急需的战略资源。那么这个时候,时代的责任就相较而言要更重一些。你的创业目标,你的创业的这种路径是不是跟国家战略需求、时代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我觉得这都是企业家需要去思考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古欣 ——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产研院孙殿义——产研院是我接下来的生命的全部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胡文——一个精英的回归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宋现收——银丰生物集团总裁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明——有智慧才有真正的快乐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曹成彦——小叮当米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李胜——一辈子做明白一件事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杨程——区块链的前提是共识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徐欣 ——品聚如果成功了,很多人功不可没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赛 ——开挂的人生背后没有神话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周伯虎——开创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