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国内快检第一品牌骏腾科技董事长王亮——习惯了困难和痛苦,为世界种一棵幸福树


  【以踏实、朴实、务实、扎实为企业精神,以共创、共治、共赢、共享为核心价值,聚一群做事靠谱忠于初心的好人,干一桩切实可行实现梦想的事业,让常规病理诊断从三五天变为一两个小时,让病人快速诊治 让医生更有价值,为病理学科综合发展搭建配套生态体系。】

0.jpg

  很多人生关键节点的选择理由都很模糊,却不能抵抗。骏腾医疗董事长王亮先生进入快速病理诊断行业就是如此, 1996年,21岁的王亮从山东大学涉外经济专业毕业,先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但是生性不安分的他四年后辞职创业,先做化工,随后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很快就小有成就,王亮内心深处的理想开始萌发:利用科技引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成全自己、团队、以及更多人的幸福人生,成为他一个既虚幻、又具体的目标,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两个特殊群体:

  【王亮:准确的说是2009年左右,当时我们经常参加神经外科的学术会议,他们的会议条件、会场布置都非常好,但有一次我偶尔接触到了病理科的大夫,他们开会就在一个很简单的会议室,从早到晚,这些医生非常认真的在去研究组织切片,探讨病情,我就很触动,我想还有这么一群人,治学上非常严谨。而且随后和他们交往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这种社会性的交往非常的谦逊和认真,甚至说趋于学究、或者那种科学家的状态,很谦逊,排斥商业性的东西,应该说是非常高尚的一群人。所以那个时候第1次接触他们之后,我内心就被他们感染,我觉得这是一群可爱的人,但病理到底是干什么的,我那个时候事实上也不是很清楚的,另外涉及企业背景的第二个原因,是有一次我带着团队的主要的成员,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两周自驾旅游,当时我们去到湘西,我特别喜欢探索、喜欢人迹罕至的地方、纯自然的东西,所以我们去看了湘西那些深山老林,也是很偶然的机会,碰到当地山区村寨的村民,他要去看病,就得翻山越岭,因为要去做病理检查,基本上都是比较重的病,他才会到大医院、到县医院或者什么地方去看,然后再等3~5天,才能拿出报告来,再决定他是否去治疗。从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感觉到快速确诊的必要性,第一是让他少花钱, 第二是让他快点诊断和治疗,那个时候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1.jpg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作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直接依据,病理诊断水平是衡量一个机构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病理组织制片一直沿用传统做法,通过使用多种试剂和多种仪器设备,经过多个步骤的工作分步完成,患者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拿到报告,其中单病理制片环节就需要24到48小时。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常规病理已经持续了150年,因为涉及到临床病灶的切除或者保留,病理诊断对新技术的浸入是慎之又慎。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凭借从事医疗设备获得的信息,王亮认为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从而实现他“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人生理想。他的逻辑很简单,一个检测需要三五天,一定有问题,有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方案,那为什么不是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作为典型的行动派,王亮迅速组建团队,汇聚了一大批医学检验、生物科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信息科学等专业领域高端研发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王亮:我们那个时候是怎么做出来的?事实上就是很多偶然和巧合。当时我们能做出来的概率的确挺小的,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想什么东西我就要去做,然后一定要把它坚持做成功,火箭都上天了,这个还能做不出来吗?当时是这么简简单单的想法,所以就联合了山大、山师的一些专业教授,当时是计划一年的时间把设备做出来,事实上却用了五年,直到2016年了,雏形机才出来,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我们还得要活着,怎么办呢,我们就用人工的方式,事实上医院需要的是全自动的、能批量处理的,不需要人为干预的,这都是他的需求。但这些需求我们只满足了什么呢?只满足了你到我这个设备来做,第一不能全自动,我需要人工去干预,打比方说胃组织,我只需要处理30分钟,就能交给你,脂肪组织我可能需要要70分钟才能给你,就是不同的组织,我要不同的时间段来处理它,不是智能化的,到15年年底我们才搞出这个东西。虽然这个东西有很多问题,但是从我们最早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包括后来其他的医院用我们的设备,都证明了,我们在技术上是成功,我们做出来的片子非常完美的。

2.jpg

  记者: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他怀疑乳腺癌,他在手术过程中就可以把一部分组织拿到病理科去化验,半个小时四十分钟就出结果,来确定她是保留还是切除,这属于哪一种病理检测呢?

  王亮:你说的这种技术,叫术中冰冻。咱刚才说的三到五天属于常规技术,术中需要迅速的来判断,它是采用把细胞迅速冷却之后观察,这个技术的风险非常大,他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够做出诊断,另外来讲做完冰冻之后,还必须要做一个常规的3~5天发报告那一种。我们是可以做到一个小时出报告,但是它是最终报告。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冰冻这个技术相当于原来的电报,快,但是字儿少,有可能会误解,传统的技术3~5天相当于挂号信,他把事情说得很明白,但是很漫长,我们相当于快递,它是由原来的3~5天变为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出报告,出最终报告。】

3.jpg

  【王亮:这个市场容量是很大的,全中国有1万多家二甲及以上医院,有病理科的医院就得要有5000家以上。目前能够开展快速的技术只有不到500家, 500家当中我们接近400家。

  记者:跟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不知道从准确性上是不是有所区别。

  王亮:完全一致。这也不是我们来去说的。国内大型医院用我们的设备这种对比的实验,常规实验做的效果,文献很多,证明了技术的安全性。另外来讲我们在北京市,北京目前有32家快速检测技术的医疗机构,这32家全是我们,北京卫健委把它作为利民便民项目进行推广,当时也有包括日本莱卡等几个项目在一块,就在北京安贞医院去做PK,我们胜出。快速,准确,同时还要实现大量,现在我们最大的通量是一次性处理120个组织,我们计划要提高到一次性处理300个组织的通量,因为大型的医院,你像我们在上海瑞金医院,我们的设备是满负荷的,就从早做到晚,虽然我们的处理量很大,我们一个多小时一批,一个多小时一批,但是他的医院这个量非常大,我们的设备基本上一天要运转十几个小时以上。】

4.jpg

  现在,骏腾科技业务已经遍布全国29个省份,先后为北京协和医院、瑞金医院、西京医院、南方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超过400家医院提供产品技术服务。更重要的是,自第一代HT快速病理产品面世以来,快速病理的理念在国内病理行业备受关注,引起了国内快速病理变革的浪潮。传统的病理器械厂家也开始发力快速病理产品,但骏腾无疑已经占据先机,这是一个数百亿规模的庞大市场,包括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的话,远大于千亿市场,作为国内快速病理行业的第一品牌,骏腾科技的市场前景更是值得期待。

  【记者:听你说起来好像是挺顺利的。

  王亮:非常坎坷。我们能活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今天能够在这样的大厦来办公,应该说是九死一生,特别是13、14、15这三年,因为我们要投大量的研发费用。

  记者:研发费用总共投入多少?

  王亮:到现在是没有统计,我们是研发驱动的战略,我们研发中心的总监,他个人的审批权限就是20万,20万之内的事情连副总都不用汇报,我们是研发驱动,不计代价。13、14、15年,当时我们面临着担保债务,我们给担保的人跑了,那你就要给银行还钱。连续的三年我们就替别人还掉了5000多万。那个时候很痛苦,好多企业都是这样就活不下去了,特别有一次我们被银行抽贷1000万,同时又还了一个别人的800万银行贷款,一下子1800万出来了之后,我们那个时候等于是一分钱都没有了,多亏我们是没借高利贷,要借高利贷一定就死掉了。

5.jpg

  记者:你最难的时候是到什么?

  王亮:最难的时候,我负债接近一个亿,就净负债,你说能有多难?我们的财务是一帮老兵,财务人员隐瞒不了,那个时候负债很高,他们一直都不走,另外来讲有的时候确实没钱,包括我的司机,包括我这些同事,就从家里边拿钱来,凑出20万来给同事们发工资。从09年一直到现在,我们没有拖欠过公司员工的一天工资,到时候就发,这个钱有可能是我们从外边借的短期的高利贷。

  记者:其实你那个阶段你并不能确定你能够做出来这个产品。

  王亮:我对生活永远充满着希望,我认为所有的困难要是放到时空的维度来讲都是暂时的。

  记者:那么从技术的这种研发上,你知道你会研发出来一个什么产品,然后这个产品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你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相信的?

  王亮:一直是相信,因为从信念来讲,我从不动摇,或者一年,或者十年,只要这个逻辑上通的过去,我就一定要完成它,就一定能做起来。活到现在40多岁了,我的信念从不动摇,除了信念,我思维的维度一定是用设想的未来来指导现在,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立项的两个项目,目前来讲是全国的首台套,在全世界也只有一家,但是我们立项的时间就有两年半,我给我的同事讲,有没有可能性,别人组织相当大的力量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这个项目?如果存在,那么我们就考虑为什么别人能行,我们应该怎么样,所以说用未来指导现在也是这些年我坚持做事儿的原则之一。16年那个最难的时候,龙大来了,18年,广发和中国风投,给了我们7000万的投资,基本上公司资金的问题就解决了。我非常感谢所有这些投资者,但是我都是很坦然的。

6.jpg

  记者:你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

  王亮:我相信那一天一定来,相信就是力量,我觉得能够支撑到现在,没有疯掉、没有跑路、没有跳楼,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相信生活一定会美好,再大的困难跟前,我可能在我们同事跟前表现的都是很非常乐观,永远是乐观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困难,我们已经习惯了痛苦,因为当时我说那一个亿的过程是连续几年,你就这么想,雪上加霜,不断的加霜,那种修炼或者那种地狱式的历练,火烧到自己身上一样疼,你知道疼会过去的,但这个疼也是要承受的。】

7.jpg

  这样的历练无论对掌舵者还是团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因此,骏腾科技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并最终打破固有的市场格局,引领企业和行业进入到一个无人区,直到2016年,骏腾科技以40倍估值被投资机构注资,而现在,骏腾正在被更多的投资机构看好,他正迎来更大发展空间,2019年8月16日,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的新研发生产基地,也正在建设中。

  作为一家 研发驱动型企业,骏腾植根病理一线,将专家顾问团队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但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而且邀请多名院士、长江学者及病理专家教授作为顾问,更核心的是,骏腾建立了一整套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形成了一支令王亮骄傲的人才队伍,也因此,他对济南的人才政策,有更深刻的观察和体会:

  【记者:你现在感受到济南的人才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你享受到哪些人才政策,你对这些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意见、建议?

  王亮:我也绝对不是唱高调,我虽然知道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我感觉济南的这些官员也好,政府是在不断做事的。但是对济南来讲,我们招聘人才上是存在很大困难的。我们到山大去招人,就会面临着中兴、华为等等,都来抢人,所以我认为作为济南来讲,还是应该把济南的美、济南的故事,要在更大范围内讲给更多人听,要利用自媒体和官媒两个渠道,让更多人留下来,这是我们的困难,从人才政策上来说,希望人才力度更大一点,政府鼓励我们做第一,政府也可以做第一,拒绝中庸,同时,对于济南市的人才补贴政策,不应该与户口挂钩,再有建议就是淡化弱化官本位思想,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人才难题是和政府和体制内的这些单位去抢人才,现在的优秀毕业生第一步想的就是先去政府或者事业单位,就把企业的这种生存空间挤小了。

  记者:你比如说你出20万,对方出10万,你能竞争过他们吗?

  王亮:普遍来讲竞争不过,他不给你机会,实际上成果的转化企业是最大的。大学里边一般都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他们非常强项,但是成果转化一定是在企业。】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分享至
{}
5957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胡文——一个精英的回归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宋现收——银丰生物集团总裁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明——有智慧才有真正的快乐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曹成彦——小叮当米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李胜——一辈子做明白一件事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杨程——区块链的前提是共识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徐欣 ——品聚如果成功了,很多人功不可没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赛 ——开挂的人生背后没有神话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周伯虎——开创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