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他带领员工坚守岗位、冲锋在前,只为守护好市民的“菜篮子”;接管农场多年,他顶住压力,一步一步从“无人问津”做到“供不应求”。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
记者:张总,您好!就在今年过年期间新鲜蔬菜紧缺的时候,我见到的第一个能够提供蔬菜上门送货的小程序,就是咱们。咱是从大年初三就开始这样服务了?
张庆忠:是的,我们接初三的第一单就是有300个客户,也就是说300个家庭。当时我们很惊讶,为什么?平时这300个是我们三天的量,突然一下集中了。之前我们还是给单位食堂,像金融、银行、学校、医院、部队这种大宗配送,大批量的,主要是走b端。像c端,我们是从19年年底才逐步的在尝试,实际上还没有成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大年初三开始,一张印有济南菜篮子工程的二维码在微信群转发,有人试着预定,很快就有了反馈:菜很新鲜,送货很及时。疫情期间,济西农场建立直通车进社区网点36个,服务的社区达到167个,通过线上服务平台,提供蔬菜送货到家,每天供应蔬菜量在10万斤以上。这背后,有一群人的努力。
张庆忠:我们接到有关指示以后,成立了7个小组。首先是要做好自我防护,一通过我们常年布局,我们有很多的合作农场,大约有49个合作农场。
记者:都在济南周边?
张庆忠:对,分布在长清、商河、济阳、甚至聊城、德州,都有我们的基地。我们通过菜篮子工程车到现场采购,直接把农户滞销的蔬菜一并销售到我们各个社区和超市,努力把疫情期间出门难、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控制住。另外我们也快速反应,把我们线上销售这一块加大宣传。
记者:这一下解决了两端的问题,因为疫情的原因,好多农产品运输不出去,怎么销售,这是生产者发愁的;然后市民就是买菜难。通过菜篮子工程上门去采购,再送到市民手里,这样这两端连起来了。春节之前你们是什么状态?当时大部分员工准备放假了吗?
张庆忠:实际上我们忙到29的下午4:30,就安排相关人员已经开始休假了。因为过年期间市民包括有些销售单位,已经储存好货品了。工作人员离开以后,突然性的发生了疫情,我们就把工作人员都一一招回来了。
记者:如果没有疫情的话,你们正常是休息的?
张庆忠:正常是休息的,我们是安排到初五才开工。结果到了初三的时候就接到要求了,初三是我接到我们集团办公室的通知,要求我们负责人都要到位到岗,我在同时就快速的下达了一个安排,让我们的中层干部快速回到岗位上。到岗率应该在95%以上,个别同志还是有没到岗的情况。所以就产生了前期的混乱的管理,因为我们既要到田间地头,还要到分装、包装车间,还要检查质量安全,最后还要跟着去配送。
因为那个时期没有人,虽然到了95%,但是我们突然增加了这么大的量。我们原先每周有百十户,就是线上的这块,但是这段时间多的时候突然性的增加了2000多家。这是一个什么样概念?超出了我们现有人员的5倍,所以说大家只能是24小时不间断的去干活。
我们开始干了很多比较笨的活儿,没有程序,大家都在这靠着。比方说我们蔬菜从地里下来以后,大家统一开始包检,包检完了以后大家统一再装箱,装箱之后,我们开始配送。配送我们一车配两人,一个是司机,一个是专门导航。在送到老百姓家里以后,还要让老百姓再签个字签收,最后再回。但是这个过程是我们包装人员和采购人员也都没闲着,继续在采收,继续在包装,这样大家都没有时间去休息,24小时在工作。后来我们就12个小时一班,倒开,大家有个休息的时间。当时接近100号人了,这100号人的集体非常难管理,他们回不了村,100多号人用餐,但是按照有关规定,我们又不能聚众聚餐,一块在食堂吃饭。我们就快速调度了现有的能做饭的员工,做饭,然后分餐,另外还要做好一些其它的后勤服务保障。
记者:从初三供应蔬菜开始,好多员工,包括您都是24小时住在单位了?
张庆忠:对,是这样。我是初三到现在,一直是住在单位。我是这么认为,如果说我每天都回去,早上来,我们住在这里的这些同志们心里也是有这个想法的。园区内我们的宿舍都挤的满满的,没办法,大家也都休息不好。后来我们就集中把办公区域搬到了会议室,这样腾出地方来,让大家能够分散的住。
2016年,张庆忠来到农场,当时的园区让这位80后的年轻人一下子眼圈都红了,没有封园,没有正式通电,围网经常被破坏,周边人员随意进出,还顺手拔点菜、掰个玉米……园区一大堆的遗留问题,从哪儿入手?该怎么解决?
张庆忠:说实话,当时我内心当中是不想来的。因为作为一个国企干部,当时也很年轻,到了现场一看,我眼圈都红了。当时的状态是园区有遛狗的,也还有甩鞭子的。我问这是什么人?他说周边的村民,还有在坟上磕头烧纸的。看到有一片桃花盛开的地方,我说桃花不错,结果一了解,这还是对面村里有个村民在这种的,还不是我们自己的。
进到办公楼,办公楼一共是1200平米,很小的一个办公楼,但是又没法办公。水不通电不通,要接水接电的话要通过村里,所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很头疼。但这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什么?我们这里一共9个人,没法现场办公,无法封园,没水没电,账上没钱。
回来我想不能这样下去了,这样下去的话,这个企业就得破产。
第一步走访村庄,要了解这些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到我们园区来遛狗、甩鞭子、种树。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把水电先建起来,我们先进入到里边去办公去。你都回不了家,你都不在家里办公,谁承认这是你的家?是吧?我是这么考虑。
我们对接了村里村干部,还是比较讲道理的。简单的聊了聊,我说我们是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原先没干好,是一个什么样状态,也请你们多关心、多帮助。我们也是想打造大农业。另外就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是用你们的工人,把咱们的村民利用起来,当做我们的工人。最后把水电的问题解决了。封园的问题,我是跑了得有七八趟,答应了说来协调,没来。我就再去。后来没办法。我开着车,我说你上车,你一到我们就把这个园区就封起来了。
园区封起来以后,我们就进入办公了。我们招聘了一些退伍战士,穿上迷彩服,就在园区内每天练队列,打扫卫生、割草。我们把高的蔬菜就种在靠近围网的地方,矮的蔬菜种在中心地点。我们当时种的是葵花,很漂亮,好多老百姓就来找我们说是不是可以照相? 我说可以,没问题,欢迎大家来。我们打造美丽的地方就是要双赢的,为老百姓服务的。后来老百姓也很理解,说你看人家是真干事,有些事咱就给人家沟通,别硬闯,别说里边是我的地,坟是我家的坟,我要去上坟,谁也拦不住,这些问题就没有了。
菜种好了,销售的问题接踵而来。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菜的品质再好也只能低价卖给批发商,甚至种的越多、赔得越多。张庆忠的第二步,就是要打通销售端。
张庆忠:有了菜以后卖不出去。我们当时没有销售渠道,就看人家脸色行事。来收蔬菜的,来了以后一看你长势不好,眼皮子都不抬你,长势好的,就给低价,你爱卖不卖!当时我们就下定一个决心,一个是要长好菜,种好菜,第二个就是必须打通销售环节,销售环节不打通,永远看别人脸色吃饭。
正好2017年,当时是在市农业农村局有一个评选,我们被评选为济南市菜篮子工程运营单位。当时我们硬着头皮接,但是我一个想法就是一定把它干好。我们接到通知之后,快速组建了菜篮子工作小组。我任组长,统一了马甲,统一了标识,统一了车辆的货架,统一了蔬菜价格,还加了一个意见箱和监督电话,我们所有菜篮子网点都统一的。2017年10月8号,济南市市中区陈庄社区,我们开的第一个点,当地老百姓很欢迎,因为拆违拆临缺少了销售蔬菜的市场,当时市委市政府菜篮子工程的决策成为有力的补充。
目前,济西农场已经形成了四大运营模式,包括:联盟推广、“菜篮子”车进社区销售、定点式配送、线上销售,解决了自有产品销售问题,也帮助很多农户和农业企业解决了产品滞销问题。2019年,农场营业额约6500万元,还先后获得了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济南市农业龙头企业,市级蔬菜标准园等荣誉。
张庆忠:销售环节打开了之后,我们就开始开发合作农场。我们合作的模式分两种,第一个是单纯的合作,把产品供到平台上来,由我来销售,我检测。第二个就是从种植初期就开始合作,肥料、种苗、设施、设备都是我给投入。在回款上,把投入减出来。
记者:现在的规模有多大?
张庆忠:我们现在目前种植面积1270亩,销售商家应该大约是70家。我们2019年的营业额达到了6500万,单纯的做蔬菜供应和农产品供应的6500万也是不容易的,比2017年应该说增加了三倍。
记者:我们采访过很多嘉宾,其中也有一些做农业的,大家都说创业难,农业创业是尤其难。从您这几年跟农业的接触,您觉得接下来现代农业该怎么发展?
张庆忠:您说的难确实是很难,农业应该说成本高,投入大,回收特别慢。近几年来,干农业的几乎是没有挣钱的。我觉得农业下一步发展要做标准化农业、智能化农业,做园区的应该是要全程机械化,在品种选择上要合理化。农业的发展还要靠后期的深加工。我认为下一步如果进一步发展的话,还是要做大农业,大的农业企业做平台、做渠道,农业这个项目如果干好的话,还是一个非常朝阳的行业。
(本栏目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古欣 ——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产研院孙殿义——产研院是我接下来的生命的全部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大国治礼兰宗晓——做这个世界的大英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金晔食品李金伦——老老实实,创造别人没有的山楂产品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国辰集团马立新—深耕环保领域30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军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玖久同心李允文——承接冬奥会的面食供应,既是责无旁贷,也是水到渠成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克佳——为老父亲做一辆舒适房车,是科发房车的创业初心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神舟制冷宋明刚——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济南样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天铭医药李刚——好的民营企业都是从苦难里成长出来的
【百人访谈】:陈冬岩: 一个硅谷回国创业者的济南样本
【百人访谈】生态家园闫茂鲁:好好努力,做点有意义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