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英才学院校长刘翠兰——你选择英才,我定不负所托


  

  【1998年建校,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也成为济南市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入选教育部33所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被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2018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八年在《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稳居前三,先后获得中央文明办、国家民政部、人社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的表彰!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你选择英才,我定不负所托》 909济南经济广播记者郭慧对话山东英才学院校长刘翠兰,欢迎收听】

  

1.jpg


  到今天,58岁的刘翠兰已经有20多年高等职业学院院长的工作经历。她1999到2009年间任山东万杰医学院院长。2009年起,担任山东英才学院常务副校长,2020年3月开始担任山东英才学院校长。所以,听她讲对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大学的认识和理解,无疑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刘翠兰:这个话题,实际上高等教育界讨论了很长时间。我是学临床医学的,我原来所在的学校山东淄博万杰医学院,就是一所医学类的院校。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医学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比如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医学,在医学院校,过去的教育就是严格的三段式——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要上岗,后期还有一个规范化培训:规培,这样的话他才能独立行医,独立地承担业务工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一个典型过程。

  咱们国家,也算高等教育的“鼻祖”——潘懋元教授提出了三分类的理论。第一种类型,他认为是学术研究型的大学,这种大学数量不宜过多,规模也不宜过大;第二种类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能是多科性的,也有单科性,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主要任务是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个生产力通常来讲包括管理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院校涵盖的学校数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复杂,目前有一些211大学也有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更多的是地方高校,像地方本科高校,还有我们民办本科高校;第三个类型是职业技术高校,量也比较多。职业技术和应用型大学方面,2019年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高等教育实施意见20条》,就是我们俗称的“职教20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而不是层次。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里,有专科,有本科,也有专业硕士,向上发展也可能出现专业博士,像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已经开始培养专业博士。应用型本科在普通高等教育这个类型里边,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的“立交桥”就是培养专业硕士,它的任务就是应用研究,将高新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png


  学校定位对于高等教育机构非常重要。作为脱胎于高职专科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英才学院1998年建校,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2010年就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一以贯之,之后的发展也几乎一年一个台阶。目前,英才学院占地16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逾20亿元,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000 余人,38个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专任教师1072人,博士硕士学位占81.2%,高级职称占比37.8%,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实现了国家级课题主要领域全覆盖,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数量,均居全国民办本科高校首位。

  【记者:从98年成立到今天,英才学院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校长,您最看重的是学校获得的哪些方面的认可和成绩呢?

  刘翠兰: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2019年体制转换,宇华教育集团成为唯一的投资者之后,董事会和董事长依然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动摇。在这种条件下,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最看重的是教育部授予的两项荣誉:一项是2013年,教育部通过评估,表彰学校为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即俗称的“就业50强”。2018年学校又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创新创业50强高校,这两个荣誉是我比较看重的。

  记者:一个是就业,一个是创新创业。这两方面取得教育部的认可,是因为英才学院做了哪些工作呢?

  刘翠兰:前提是学校定位的准确,再就是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合理。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学校出台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名校的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当时我们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131人才工程、名师和团队建设工程 、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第一个1是要吸引培养10个学科领军人物,第二个3就是30位专业学术的带头人,第三个1是100位青年学术骨干。还有保障“三大工程”的“七项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教师教学促进计划、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优秀团队建设计划 、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青年教师访问学者进修计划 、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 )。通过每一项计划的落实,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还有教师的教学促进计划,就是新的这种教学改革,过去教学改革都是从老师自身出发,现在是以学生为主,我怎么能够把课程讲好,怎么能够把这些知识更好地灌输给学生,我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改革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主动学习。

  

3.png


  记者:这项工程推出来已经有几年了,现在一直在做吗?

  刘翠兰:一直在做。而且我们2013年出的文件,和2019年的“职教20条”,还有目前山东省推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标体系,我觉得学校一点也不落后,是比较契合的。

  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4月12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也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我们学校抓这项工作抓得比较早,学校的开放办学,主要主张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

  校企合作是我们近年来抓的重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彰显出成效,如从2015年开始,工学院就和中兴通讯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是全国首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当时企业投资了560万,学校又投了1500万,按照配套形成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并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融合创新实验教学基地。我们把信息工程方面的几个专业,包括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通讯工程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专业群,从2015年开始招第一届学生,现在已经招收了6届学生了,都是本科生,这是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比较具有代表性:和企业共建专业,共同组建师资队伍,企业承担800个学时的教学任务,把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类课程都引入学校,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进入公司后就可以直接上岗。这个项目在学校起到了很好的校内示范作用,在国内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我们基地进行了两届培训,我们在国内的平台上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经验介绍。

  

4.png


  在这个项目的示范下,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比如我们和中科曙光大数据建立大数据学院。通过共建专业,共同组建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来完成教学人才培养过程,由企业来承担学生的就业推荐,企业要提供的就业岗位要大于学生的实际人数20%。智能制造方面,我们是和高新区、中欧产业园区签订的政、校、企三方协议,一方是英才学院,另外一方是高新区,第三方就是费斯托。费斯托在孙村附近建设了全球生产中心,学生选择进入双元制这个班,企业承担一部分课程,学校完成一部分课程,有的课程在企业开,企业就把学生接到企业,然后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些课程是需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他们是到学校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打开校门办教育,所有的高校都在做,比的就是谁更用心,谁下的功夫更扎实,谁更以学生为中心,谁更能融合时代发展需要。目前,英才学院七个二级学院每一个专业群都与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每个专业都按照校企合作进行落实。目前,英才学院已经跟一大批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面对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可能20个人要涵盖5个专业,这样的结构都能达成协议,组成订单班,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要求植入课堂,核心目的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让更多学生获得更好成长,有更优质的就业出口。

  作为一个扎根济南的高等院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培养人才一直是英才学院考虑的重点。刘翠兰校长介绍说,英才每年六千多毕业生当中,四千多都留在济南发展,学校围绕济南“十强产业”,已经组建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物流、医疗康养等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群:

  

5.png


  【记者:咱们的这种做法是基于学校定位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设计,还是说国际上或者是整个行业已经有一些成型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刘翠兰:在德国,校企合作育人的双元制教育做的非常好。2002年的时候,我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赴德国考察培训,当时我们去了22天,对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我们下一步怎么能够做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借鉴。另外就是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前期对于这种校企合作一直在提,但是在两次扩招以后,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怎么能够很好地走出去,深入企业或者引进来这个过程中,对接不像过去那么紧密了。所以我认为对于目前的这种高等教育改革,应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回归高等教育本来的职能——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人才培养。特别是目前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开了这几个重要会议,提出来怎么能够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其中人才培养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本任务。】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作为英才学院的校训,被英才学院创始人夏季亭看做这所学校成立以来独立潮头、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诀,而敏锐洞察任何一个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记者:目前英才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刘翠兰: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我觉得面临着机遇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谈。第一个是从国家层面,从2019年国家推出贯彻落实“职教20条”,相继的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再就是开展专业的评估认证,有国际认证、国内专业认证,我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于我们这个层次的应用型高校,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就看谁能够抓住先机,谁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契机,比如说4月12日-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优化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做出重要指示和要求。这个融通就是我刚才给您介绍的,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这种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就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未来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第二个是山东省层面,2020年1月启动了省部共建职教高地,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省又迎来了非常好的契机。我们英才学院济阳校区,位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良好的区位优势要求我们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我们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与经济发展和当地的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这为我们学校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更好地服务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机遇。

  

6.png


  记者:目前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方面呢?

  刘翠兰:困扰民办学校发展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首先就是校企合作,目前为什么有的学校开展地好,有的学校开展地不好,现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也就是目前学校这头很热,但是企业那头因为其受益是滞后的,所以说企业的积极性还不高,这一块可能还需要政策的推动,我们也很期待。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队伍建设,都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实际上我们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稳定的,前几年有些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都上到两位数了。对于这种体制内体制外教师还没有享受同等待遇这样一个情况下,对于办民办高等教育,师资还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方面还需要国家政策的一些支持。当然这几年政策逐渐在落地,我们也看到了曙光。所以我们也觉得未来民办高等教育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记者:宇华教育集团入主英才对学校有哪些影响呢?

  刘翠兰:我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体制机制,都对学校的发展有贡献,都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英才发展非常快,从建校到办本科就是10年的时间,从08年到现在这一段也是发展最快的,但是学校发展快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克服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宇华教育集团收购了英才学院以后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办学的风险,学校抗风险能力增强,因为宇华毕竟是一个上市公司,集团内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另外,这种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集团是有基础和实力支持学校的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的,英才学校现在是零债务,对于后期发展来讲可以轻装上阵,让英才学院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偶尔流露出些微陕西口音的刘翠兰校长是典型的蒙族女儿,她的语气里有一种师长特有的真诚,同时又如泉水一样涌动着对这份事业的激情。

  行走在英才校园,青春的风采和气息迎面扑来。这里走出了2名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近年来英才学子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50余项,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00余项,那么,在校长的眼里,英才学院的学生,是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呢?

  

7.png


  【刘翠兰:我特别高兴您能够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我记得在2018年时,教育部派专家来我们学校评估创新创业50强高校的时候,他对我们说:英才的学生是有家国情怀的一群年轻人。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军入伍的有1579名,有504名英才学子投身祖国的西部建设。还有就是英才的学生非常活泼,思维敏捷,我们学校的这种应用型高校定位,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热情、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所以说,英才学生是一群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记者:借助我们这样的一个平台,此时此刻您有什么要对学生说的吗?

  刘翠兰:你选择英才学院,英才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分享至
{}
4198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吴景春—— 我的中国梦就是“番茄梦”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苗健——瀚高软件将会成为令人骄傲的济南名片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葛剑楠——云淡风轻背后,是一个企业家的金戈铁马!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小广寒李建军 ———一辈子总要做几件让自己佩服的事情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济西农场张庆忠——大年初三返岗,每天送菜10万斤!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华天软件杨超英——不热爱,人生就没有意义!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轻骑摩托刘旭东——定位高端,供应链升级,智能物联,做特色精品摩托领导者!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国内快检第一品牌骏腾科技董事长王亮——习惯了困难和痛苦,为世界种一棵幸福树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智汇蓝海贾鹏——不断自我挑战,始终走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