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传承是一个国际难题,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 中国大量的民营企业都 面临或者正在进行代际承传,其成功与否, 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区域发展大事,甚至国家大事。其中“子承父业”的家族传承仍然被看作最稳定,最具优势的传承模式。一方倾力传授、护航;一方 竭力接盘,承担起历史使命,对外活跃,对内更回归商业本质:强调用户洞察与体验,死磕产品与服务品质 ,带领企业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二次创业梦飞扬——济南新生代企业家的科发样本》—— 909济南经济广播记者郭慧对话山东科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鼎,欢迎关注】
2022年是张鼎进入山东科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第十二个年头,也是他担任这家与他同龄的公司总经理的第七个年头,他总体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企业一直保持稳定高速发展势头,三大核心润滑油产品已经畅销全国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以及东南亚国家。就在前几天,又有三家业内知名发动机品牌企业慕名找到科发,开启战略合作:
【张鼎:感觉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确实是口碑产生影响力,都是在往这边找。我们和8大主机厂、十几个上市公司,只要是生产制造汽车的、现在能叫上名字来的,我们都在合作,当然这里面我们有一块很大的业务叫代工,OEM是整个公司集团板块的一个重点项目,但最终我们是为了推自己的品牌。除了我们的车用油之外,我们这两年还致力于工业油市场的拓展,截止到目前,至少在济南,60%的工业企业,包括我们能叫上名字的政府大型工程,大型工业企业,都是我的客户,科发未来5年的战略就是向工业油市场进军。】
科发润滑油是国内最早的民营润滑油品牌之一。1991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之下,张鼎的父亲张克佳先生辞去国企工作,以2700元钱起家,在济南市联四路一间四平方米的门头房里,注册成立济南科发润滑油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将麾下系列产品打造成国内民营润滑油领域值得关注的优势品牌。2009年9月,刚满18岁的张鼎进入企业,8年的时间历经七次转岗——生产一线、开发一线、人力资源、财务……并于2004年临危受命,成为公司总经理:对骨干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将产品定位由中低调整为中高端;以维护老客户为倾向的公司整体战略调整——“三把火”燃起了科发人和客户对这家企业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到今天,科发已经建立起专业化的研发技术,国际化的硬件设施,规范化的质量控制,共赢化的营销模式等等一系列企业竞争优势。
【张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最原始的源头是来自我们集团的战略部署,来自于我们对全系列产品的清晰定位,目前我们有十几个产品系列一百多款产品,我们清晰的对每一个产品都设置了它的定位和卖点,以及它的突出性能,来满足我们市场的需求。第二就是来自于我们对于市场保持的一种高度的敏感。因为现在中国润滑油市场在不断的变化,随着国五、国六以及电动车的推出,我们也要随着汽车的发动机的变化,不断的去调整我们的产品。第三是我们拥有我们自有品牌的一个绝对保护权,因为科发这些年始终在打造一个民族品牌。我们是在10年底、11年初正式的把我们科发的品牌推向市场,对于自主品牌的拥护和保护,我们是有整体部署的。科发润滑油作为国内知名的润滑油生产服务商,塑造国际品牌、缔造百年科发是我们企业愿景。我们润滑油的生产部对产成品的品控执行的力度远远超过我们行业标杆,我们的产品每年都能经过省市监督局的一些抽检,也都通过了美国的API,还有我们欧洲汽车学会的ACEA的产品认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科发的产品不只是仅仅满足我们中国的标准,更多的是可以满足美国和欧洲的质量标准……】
今年31岁的张鼎已经有很多身份: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济南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工商联合会执行委员、济南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副会长、济南市天桥区九届、十届政协委员等等,但是“企二代”或者“新生代”企业家仍然是贴在他身上的重要标签。相对于老一辈企业家的生于草莽,敢闯敢拼,他视野更开阔,也更务实,更回归商业本质:强调用户洞察与体验,死磕产品与服务品质。具体来说,他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零缺陷”的产品概念,质量管控执行率100%,产品通过了美国石油协会、德国曼公司、美国康明斯公司、美国通用公司等权威机构的认可。
张鼎介绍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润滑油市场,以壳牌、美孚、嘉实多等国外一线品牌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是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共存又彼此竞争的两大阵营也已经形成。作为业内人士,他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科发产品与国际品牌到底差别在哪里,他的回答是“几乎没有区别,甚至很多指标要好于国际品牌”,这不是年轻人的意气之词,张鼎擅长用数据和报告说话:
【记者:咱们科发润滑油的企业使命是润滑世界、为民族润滑事业的崛起而奋斗,这个企业使命是哪一年确立的?
张鼎:2011年我们企业正式转型做品牌的那一年,为什么我们强调了是民族,因为目前整个润滑油市场,大家应该比较清晰的品牌一说就是美佳壳——美孚、壳牌、佳士多,当时确定使命是因为我们的车主他接受不了我们民族的润滑油品牌,一说换油那就是进口的品牌,那么当时我就很纳闷,后来我也是采访了几位车主,一起交流,他们可能还是认为国外的东西要比我们国内的好,当时我就给他们说:这是错误的!我说第一,这几大品牌他们在中国都是有工厂的,甚至有一些产品都是在我们这种工厂代工的,所以说它不存在原装进口的原油,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在原料配比上,刚才我讲了我们开发的产品可以满足国标API和欧洲汽车学会ACEA的标准。我们的原料,我们的基础油、添加剂等等,可以说是从一个港口、一条船上、一个渠道进来的产品,因为这一个货轮大概3000吨,他自己吃不了,我们也不大好吃,所以说我们就合伙共同的去吃这些原料。那么原料都是同一批次的,那么它没有什么不一样。那么第三,他们在市场上的价格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能达到我们价格的1.5倍,差不多同样的东西。其实这些年你像我们科发出的一些产品,性能都非常的好,只是说在品牌层面可能还是有一些薄弱,所以说当时为了能把我们民族品牌宣传出去,我们就设立了这样一个使命,也是我们企业的最终使命。
记者:就像你说的,可能很多外国的进口品牌其实是国内代工的,国内代工的能占咱现在国内市场的多少?
张鼎:可以说是99%都是在国内有自己的工厂,或者是找其他工厂代工。
记者:但是的确是无论是4s店专业人士,还是说这种大家用的都还是觉得外国的品牌好一些,你怎么解释?
张鼎:这不是说他用的国外的品牌好,其实我认为大家用起来的话,甚至我们做过对标,我们让省局都出过报告,就是我们的同类的产品和他们的同类产品去做对标的话,甚至有些时候我们的指标性能还更突出,只不过相对来说,第一它的品牌比较突出,占据了一点优势。第二,4s店和汽修厂在推广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可能更好推广一些,所以说它毕竟有一些品牌的背书在这里面。
记者:刚才咱们提到咱们科发的产品能够满足美国以及欧洲的标准,那么是我们有一部分供出口的符合这个标准,还是说在国内市场上的我们目前全部的产品都符合这个标准?
张鼎:我们不分内销和外销,说实话,我们科发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的既不是国标,也不是API,也不是ACEA,我们执行的叫科发标准,科发标准是高于国标,高于API,高于ACEA的一个质量标准,我们全部的都是有报告的,比方你就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我的所有的指标都比国家标准的要高很多。】
下雪天跟工人一起装车,每年跟踪行业最新成果对产品进行升级,无止境提升产品品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拜访一位又一位陌生客户,让科发润滑油应用到更多领域 ……作为一个年轻人,他不是没有挠头的时候,但是作为众人瞩目的企二代,他似乎没有别的选择,而在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中,张鼎也已经逐渐习惯,并享受这种过程。
【记者:十几年下来,做好你目前你无论是喜欢还是觉得必须要做的这些工作,你觉得关键词是什么?
张鼎:其实关键词有很多,比如说责任、使命、传承、创新等等,可能我脑海里面第一时间可以想到的是责任和使命。把事情做好,这是责任,把事业做强,这是使命。在我刚接手公司的时候,我其实想得很简单,就是说把事情做好就行了,但是到了公司以后,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通过我们科发家人们的齐心协力,风雨同舟,不断的战胜各种困难,我逐渐认识到我做的是一份事业,和科发家人一起做的一份事业,一起把我们这份事业把它做强做大,这是我的使命。润滑世界,为中国民族润滑油事业的崛起而奋斗,那么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的驱动,我们科发在近几年也完成了我们品牌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年轻化、渠道的深入化,以及我们生产的智能化、营销的数字化等等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记者:你的这种责任使命是你进入公司以后才有的,还是你从小看着你父亲的一个创业过程自然产生的?
张鼎:我没见过他的创业过程,因为那时候我不懂事,实话实说,我没见过,他91年开始出来创业。
记者:你是哪一年出生的?
张鼎:91年的,所以这个企业和我一样大。
记者:你父亲甚至投在事业上的精力比投在你身上的还多?
张鼎:肯定的,我现在也是啊。
记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接触到的并不太多。
张鼎:我真正有体会,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是我决定我要把这个事业发扬光大,把这个事业把它传承的下去的时候,那是我09年进入公司以后的事了。
记者:你之前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公子哥的状态?
张鼎:我从上商贸职业学校上学的时候,我印象挺深,早晨晚上回家吃,中午一天十块钱,当时泉城路还有沃尔玛,我和我那个朋友俺俩都吃不起肯德基,只能吃德克士。
记者:其实你家人对你要求还是挺严的。
张鼎:起码我觉得我不是那种富养起来的,截止到现在,我偶尔可能抽一点烟,但是酒我是一点不喝,我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能沉入沉稳下来的一个人。
记者:在相比较这个事,你还有自己的就是其他的这种兴趣爱好吗?你有这种衡量和这种放弃的过程吗?
张鼎: 这个事为什么要坚持?我认为第一是这董事长30多年的心血,我作为一名传承人或者是接班者,如果不去把这个事继承好的话,我觉得有生之年他可能会比较遗憾,所以说这是第一,是为了传承。第二就是我进到公司以后,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去接手,但是真正进到公司以后,其实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公司的问题,我想通过我的一些努力,把公司目前现有的问题解决掉,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科发的家人们在一起也非常的和谐,非常的融洽,所以说以至于我在这个团队里面要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一定要坚持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有一些个人喜欢的领域,比如说金融,你像我们这种干实业的,不瞒您说,一年下来的纯利润大概也就是3~5个点,完全靠走量,有很多搞金融的朋友一天可能就10个点、20个点的去翻,但是后来静下心来想一想,包括看国家的一些政策的导向,其实我觉得一切的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归实业的,虽然我们是重资产的投入,但是我们是有绝对的抗风险的能力,所以说最后想来想去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干我们的实业。】
“塑造国际品牌,缔造百年科发”是科发的企业愿景,传承和创新,都是必备要素。受疫情影响,有一场大型活动只能在张鼎心里筹备,主题为“三十而立再辉煌,二次创业梦飞扬”,他想以此纪念科发和自己的30岁。
疫情挡不住的是企业发展的脚步。今年九月份, 科发投资2.6个亿,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建造的工业4.0智能润滑油工厂即将投入使用。
【张鼎:新的工厂是采用了最先进的脉冲调和技术,能实现电脑的直接控制,从而实现生产的数字化管理。那么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智能化,我们实验室配备了国内领先的润滑油检测分析仪,我们的设备现在涉及检测的领域包括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机组、工业设备等等多个润滑油领域。
记者:工厂建成以后,它承担了企业的哪些使命?
张鼎:我们新工厂落成之后,将会成为目前国内润滑油领域的最智能化的一个工厂。我们是按照年产20万吨的产能去设计的,那么它承担着我们未来科发润滑有5年甚至10年的一个生产的使命,除了我们生产之外,它更多的是承载了我们的技术研发,以及我们为一些大型企业承担润滑油科研项目的一个使命。
目前从我们的进料到调和到灌装,都是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自动化去完成的。也就是说我一个年产20万吨的润滑油工厂,按照原来的工厂计算, 至少是需要8~10个调和的工人。那么我们的新工厂落成之后,1~2名的调和人员,就可以每年调和20万吨润滑油,你像我们的罐装线, 一条灌装线之前大概需要6个工人,那么我们最新的工厂的灌装线只需要一个工人,那么一小时可以生产大概2000件的产品, 从最初的落桶到罐装,到封口,到拧盖、旋盖到封口到码垛、装箱,全部都实现了自动化……】
藉此,山东科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张鼎会将很多自己的真实生活片段在朋友圈等平台分享,也懒得分组,与人交往中姿态很低, 高效、务实、通透、坦荡,对外表现活跃, 在工厂工人眼里却又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企业传承是一个国际难题,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 中国大量的民营企业都 面临或者正在进行代际承传,其中“子承父业”的家族传承仍然被看作最稳定,最具优势的传承模式,在“创一代”不遗余力的培养和资源倾斜之后,“企二代”已经进场,承担起他们的使命,这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区域发展的大事,甚至国家大事。
创业难,守业更难绝不是一句空话。很多人看到“新生代”们光鲜和幸运的一面,但是相对于父辈对于开创一份事业的主动选择,二代的“不得不”以及只能成功不可以失败的社会和自我期待让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并不比父辈少。
张鼎目前的身份是科发集团的执行董事和总经理,父亲也在逐渐放手。 一方倾力传授,一方竭力成长,且有十几年的时间让接班人成长和适应,对这对父子甚至科发集团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也是企业传承中令很多人羡慕的理想呈现:
【张鼎:我觉得其实守的意义和价值和责任的重要不次于创,创需要很大的勇气责任和使命,守是从有到不断的增加、更多的持有,这个过程也挺难。
记者:所以你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你个人的学习和提升渠道是什么?
张鼎:先说企业家精神,我认为的企业家精神就一个字,应该是恒,恒心的恒,恒力的恒。我认为不管是企业大的方向也好,或者是小的事物也罢,我觉得要坚持在对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不要求速效,但一定要求长远。所以说我认为恒心的恒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企业家精神。那么当然除了我们恒之外,包括诚信坚持奋斗这些也是企业家精神之一。那么在个人的学习和提升方面,其实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学习的。你像平时除了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以外,我个人还在山东大学又做了MBA的进修的课程。那么平时我也会参加一些专业机构搞的关于管理的研讨班,但是我认为读书也好,课程也好,我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和我们的实践去结合。在不断的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学以致用,温故知新。】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古欣 ——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产研院孙殿义——产研院是我接下来的生命的全部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大国治礼兰宗晓——做这个世界的大英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金晔食品李金伦——老老实实,创造别人没有的山楂产品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国辰集团马立新—深耕环保领域30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军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玖久同心李允文——承接冬奥会的面食供应,既是责无旁贷,也是水到渠成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克佳——为老父亲做一辆舒适房车,是科发房车的创业初心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神舟制冷宋明刚——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济南样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天铭医药李刚——好的民营企业都是从苦难里成长出来的
【百人访谈】:陈冬岩: 一个硅谷回国创业者的济南样本
【百人访谈】生态家园闫茂鲁:好好努力,做点有意义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