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机构注册为“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自我定位;成立伊始,“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边产业化”的“四边”工作法;一年半以后的今天,与北方重汽、北京汽车、吉利汽车、中广核研究院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可实现年营收过亿。坐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十几年体制机制创新经验,面对齐鲁大地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用现代企业理念制度重新梳理科研机构生存和发展脉络,做一家“伪装”成科研院所的投资机构。】
从2019年开始,为解决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济南市创新不像大学、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究机构管理模式。作为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靠、怎么建”,也希望藉此打开济南市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合作的发展空间,为区域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动能和智力支持。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到今天成立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作为院长的李卫民是怎么评价团队这段时间的工作呢?
【李卫民:我们的运营团队相对来说比较有经验,因而我们开展工作算是最快的,进入状态也是最快的。而且我们单位的性质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其他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都是事业单位。
记者: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还是说直接就是企业,这是你们自己的一个选择?
李卫民:我们深圳先进院成立的这些分院都是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是深圳院的一个特色。
记者:2019年6月份您就正式开展工作了?
李卫民:对。我们也是延续深圳先进院的“四边工作法”: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边产业化。我们19年6月份成立,然后到19年年底的话,我们获批了科研项目大概是540万,然后市场上拿到的横向订单大概是700多万,加起来是1000多万,完美地阐释了“四边工作法”。2020年,截止到目前我们横向签单额8500万,预计到年底能突破一个亿;纵向项目获批额大概有2000-3000万。今年我们接的订单中,有中联重科、吉利集团、北方重汽等等,其中智能制造领域的自动化焊装生产线占的体量比较大。我们跟北方重汽合作的项目是生产矿用卡车,所有的焊接件都是中厚度,板非常厚,对焊接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很多企业都接不了,但我们团队就可以做。
记者:您现在的身份已经完全是一个总经理的身份,所以您更关注市场一些,怎么卖,谁需要。
李卫民:其实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把这些企业培养培育上市,培育这种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我们更多的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做。
记者:这些企业是哪些企业?
李卫民:是我们孵化的企业,当然我们山东先进院自己也是个企业,也有自己的上市计划。
今年44岁的李卫民是山东聊城人,2008年博士毕业进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十几年时间,他目睹、感受并参与了这家新型科研机构通过体制机制上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基础源头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为华南智力高地,从最初的5人团队到今天4000多人的规模,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源头,孵化企业上千家,申请专利总数近万项,而在李卫民眼里,他身边的这些同事自然更生动,更具体:
【李卫民:我感受最多的就是,深圳作为特区是政策非常开放的地方,在那里确实能办成很多在内地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深圳先进院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情,她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先进院的樊建平院长,包括我的导师徐扬生院士,他们做的这些事情,我作为他们的学生、他们的下属肯定是了解的比较多一点,受的影响也是非常大。很多事情除了在深圳之外,全国没有其他第二个城市可以实现,一个是因为深圳特区,中央配套了一些特殊政策,可以先行先试;另外深圳有大批的高端人才,他们有远见卓识,知道中国缺什么,他们就可以推动并且最终实现这些目标。樊院长有句话,“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在做这个事之前,你并不知道能不能成,可能失败的概率更大,但是他不限制下面的这些人去做什么。深圳先进院每年下海开公司的很多,愿意跑出去建分院的也很多,都是一帮不安分的人,都是想干事的人,并不是说拿份工资就在那养老了。这帮人他们就到哪都不安分,他们就是想干事、想创业。】
对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期待,并有为之努力的勇气和毅力,对市场和机会高度敏感并有清晰的判断能力。当然,这些出身中科院的创业者还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比如李卫民,他有很多身份,包括“广东省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与安全技术工程中心”“深圳市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等,长期在一线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研究与产业化工作,累计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44项,并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在线优化控制策略,应用AI算法(神经元动态规划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设计HEV能量管理策略(EMS)。而这样的人才回到产业里面,自然会焕发出令各方瞩目的能量。
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济宁市政府共建成立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深圳先进院的科技、人才优势和济宁市的区位、资源优势,共谋发展,38岁的李卫民出任院长,并在接下来的五年过程中,他努力用企业经营的模式和定位重新梳理科研机构生存和发展脉络,建成一套先进、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合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让科研与经营无缝结合,让一切有本可循,当然这一切并不容易:
【李卫民:当时刚去济宁的时候,自己也还没有完成从科研人员到管理者的转变。我们在深圳的时候,导师带学生,喜欢在周六开例会,或者找个晚上大家指定一个学生,选定一个题目来讲。当时我记得在济宁还搞了一阵子这个事情。
记者:还是技术领域的。
李卫民:对,当时有很多员工,可能晚上家里有事,比方说家里小孩很小,或者说他本身是外地的,不能回家,家庭矛盾都出来了,又都不好意思说,后来我是偶然从其他人那里听到了这个事情之后,后来才慢慢把这个习惯都改了。既然是公司,那就按照公司的规则来运行。最早我们开始卖产品的时候很痛苦,发现我们生产的产品成本比市场上主流产品的售价还要高,因为有的时候科研人员开发产品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性能,我的性能可能全球第一,但实际上卖产品的话,需要在有限的成本内,把性能做得尽可能高就可以了,如果成本控制不下来,一切都是白谈。
记者:您在济宁待了几年?
李卫民:待了5年半,经历了从一个研究人员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一个转变,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很多科研人员,包括大学的教授出来创办公司,失败率还是挺高的,因为中间他要经历这么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两个角色的差别也非常大。比如科研人员更多考虑的是一项研究是不是全球第一?是不是全球首次发现?是不是全球首次提出?但这个研究是不是能够产业化?是不是能够赚到钱?他们就很少考虑了。但作为经营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第一个就是成本,成本核算,包括市场开拓,这是最重要的。另外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说干事得需要靠团队,你这个团队里面得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搞技术的有搞管理的,有搞市场的,还得有懂财务的,懂金融的,每一样都少不了……】
2019年2月28号,在时任济南市委主要领导见证下,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李卫民担任院长,地方政府计划5年内列支6亿元,将其打造成省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端科研平台及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更大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李卫民要求自己和团队迅速学习和成长,而山东先进院在他的心目中,也越来越清晰和具体,对标深圳先进院、复星国际,所有让机构更规范,更灵活,更有生命力,更能够激发人潜力的制度和方式方法,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坐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十几年体制机制创新经验,面对齐鲁大地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他夙兴夜寐,躬身前行,不少方式方法,都带着明显的“深圳特色”。
【李卫民:说到成果转化,我们深圳先进院有一句话,成果转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团队一起转化出去,成立公司。假如说我人留在研究院里边,只把技术转给你,问题是对方公司拿到技术,还需要人来消化,还需要人去把它产业化,这里边不可控的因素就很多了,失败率也很高。所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这个团队直接成立公司。所以我们也很少说给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我们要么是直接对外出售产品,要么是接工程项目,直接交付订单。一项技术评估几百万出售,这种情况很少,或者说就没有成功的案例,这是一个伪命题。最好的转化方式就把团队派出去成立公司,但这个公司还是你的孵化机构,深圳先进院占一定股份,大家谈好就行,如果有资本愿意投,都可以谈,它的销售额做到一定程度了,比如一年2000万以上,我就可以把它单独成立一个公司,对团队而言独立核算,或者说给他们团队一定的股份激励,这都是很通常的做法,这样的话他们积极性会更高,然后我们就只持有股权,至于说成功与否,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了,是规划不出来的。
记者:那么就是此类的公司,现在在济南院就是这一年半的时间,咱们成立了几家?
李卫民:成立了7家。其实按我们深圳先进院的做法,拼命的孵化就可以,这种孵化数量很重要,能做起来的人,早晚都能做起来,概率是差不多的,成功的概率就是2-3%,所以就尽量做大基数。明年开始我们准备每年选两个成长性最好的项目,然后重点投入,重点扶持,帮他们迅速把产值做大。因为如果要上科创版,要求最低限是产值过5个亿,利润在3000万以上,要持续几年,才有这种可能……】
李卫民的讲述简洁、务实、直抵核心,这也是同事眼中他的做事风格。在他的引领下,成立一年半的山东省先进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资本链,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四大领域进行布局,打造了由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为核心的人才梯次团队共130余人,对内精准对接浪潮、神思、重汽、二机床、北汽等国内大型骨干企业技术需求,对外着眼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遴选了近百个符合我市产业规划的项目,对接洽谈了智能无人机、无线充电、智能网联自主泊车系统、四足仿生机器人等40余个优质项目;已孵化注册中科创智、中科卫泰、中科伞亮、中科派蒙等7家高科技公司,同时积极推动济南与深圳、山东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架起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为济南市的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加快推进山东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为创新型省份和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
【记者:马上就2021年了,2021年您肯定是有一些考虑,对不对?您现在在忙什么,您在考虑一些什么?
李卫民:2021年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山东先进院今年重点做的一项任务就是院内各类制度的建设,比如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还有各类销售奖励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制定好之后,管理上的事情就会少很多。如果人少、业务量少的话,没有生产,没有销售,也就涉及不到这一块,也意识不到这些。但我们现在已经在有意识地加强这一块的制度建设,这也是业务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把我们这些制度要真正落实、落地,要贯彻下去,最终让制度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这相当于单位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规范化这一块,一定要加强。我相信随着这些制度的落实,会激发出员工最大的积极性,另外我们也正在调整研究院的战略规划目标,当然最早成立的时候我们也都有,纸面上都有,但随着发展,我们也是根据实际的发展,开始一步一步纠正自己的想法,而且让目标一是变得更加现实,另外也变得更加有挑战性,最重要也是更清晰,更贴合实际。
记者:那您目前定的目标是什么呢?
李卫民:我们山东先进院可以说是一家“伪装”成研究院的投资机构,这个是借鉴于合肥的一句话,合肥市政府网上有一篇文章就描述合肥是一家“伪装”成地方政府的超级投资银行。因为合肥他在过去几年之内这一块非常成功,另外的话我们在想山东先进院比如说5年之后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个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做计划、做规划的方式。我希望比如说计划5年之后实现上市的目标,然后带动我们孵化的企业都能够上市。
记者:所以说您掌舵山东先进院,肯定是有一些东西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把控的。
李卫民:我觉得山东先进院要做好,肯定要充分整合各方的资源。目前在济南有几家银行的行长在跟我们沟通。他们现在都成立了自己的投资板块,我们对项目对技术是有鉴别能力的,搞财务他们是专家,技术鉴定这方面我们有优势,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整合的资源。
孔老夫子讲过一句话:君子不器,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可以适应多个岗位,多个职位,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干得很好。咱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在这么一个时代里面,你只要是自己努力,踏实去干,我觉得肯定能干成一件事情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栏目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古欣 ——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产研院孙殿义——产研院是我接下来的生命的全部
新动能百人访谈:刘长燕 ——婴贝儿一定要成为中国母婴行业最受尊重的企业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刘春 ——用两弹一星精神,打造中国未来的云微软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刘磊——用服务铸就中恒铁军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李俊杰 ——构建军民融合产业新秩序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士强 ——区域新动能转换中的大学力量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波 ——用化工的方法,生态的理念做环保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郭志强 ——中国印刷电商第一名的成长逻辑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孙道环 ——市政工程是责任工程,也是良心工程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于树明——十元店的崛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