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99年,首次在国内引进国外先进的近红外光谱智能检测技术,使一项产品的质量检测从几天缩短到了几秒钟,从只能进行单一的产品质量检测到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在线品控;2019年,结束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近红外光谱智能检测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2020年,独立研发出上万个“近红外光谱智能检测系统”的数学模型,江中、同仁堂、宏济堂、康源、中粮、雅诗兰黛等各大品牌检测中都看得到他们的产品。
1990年,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硕士毕业之后,20岁出头的邹振民因表现突出,又被中科院委派到美国加州大学继续研修计算机信息工程,并取得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1994年,当时的邹振民还在美国学习,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去到马里兰巴尔的摩休斯公司旗下的 Brimrose公司 的一家工厂参观,当时,一位华人朋友向他展示了“近红外光谱智能检测系统”的应用。看完之后,邹振民既欣喜又着急,欣喜,是自己被这种快捷高效的检测技术深深地震撼到了;而着急的,是什么时候也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国家引进甚至研发出这样的技术呢?这次参观,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邹振民的命运轨迹:
【邹振民:我觉得这个技术太好了,我们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数据非常漫长,可能一个指标需要一两天,这个几秒钟,效率非常的高,快速分析无损检测,没有任何的化学试剂,通过光谱的形式去分析这个物质内在的成分。我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关注。和他的CEO不断的交流,他也希望我毕业之后把这项民用产品带到中国去,因为当时他也是想要拓展海外市场,我经常去了解,一个是了解技术层面,一个是应用,不断的武装自己,随时准备。】
【记者: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个专业,跟近红外光谱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邹振民:近红外光谱仪,是一个软硬结合的产物,需要大量的信息化的支撑,跟计算机技术,有很大的一个关联性。】
【记者:都是一帆风顺的吗?】
【邹振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个我本科的背景知识不是搞化学分析的,只是高中阶段的一些基础,所以需要恶补一些化学知识。当时美国他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不会告诉你的,许多的专利,你是不能解密的,这是在后期的过程当中我们在国内做的一些研究开发。后来我又回到了中科院,在90年代的后期,国内很多开始创业,国家比较支持,对科技人员的工作比较支持,所以我就离开了中科院,专业从事近红外的研发、应用,这一个板块当中去。】
【记者:当时国内是个什么情况?】
【邹振民:当时我记得,一个标准的国际的天平我们国内都做不出来,是非常低的一个水平,当时国内的情况就是,所有的分析检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国外。】
【记者:是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吗?】
【邹振民:我当时回来以后,就跟高校几个老师,还有我自己的学生,成立了一个创业团队,中科院的、武大的、西安交大的。】
1996年,邹振民跟自己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组建了一个6人的创业团队,他拿上自己全部的积蓄,总共筹集到了大概27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离开中科院,正式创业;1997年,他来到济南市历城区,成立了济南金宏利实业有限公司。近红外光谱是一项三位一体的技术,性能稳定可靠的“近红外光谱仪”是基础,功能强大的“化学计量学软件”是信息提取的核心,工作效率与质量则取决于“数学模型”的质量和数量,这三样,缺一不可。通过前期的学习,邹振民和他的团队基本掌握了数学模型的开发和化学计量学软件的部分,但是对于硬件部分--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发,他们却始终没能攻破。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发囊括了13个学科的知识,需要高层次的交叉学科人才来共同完成,但是90年代后期的中国,这种人才还是相当匮乏的。
【邹振民:当时我们创立的时候就只有6个人,当时硬件部分,几次都是失败,当时我们国内基础工作的研发人才太少,积蓄的能量还不够,这几年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
【记者:那个时候的资金来源是?】
【 邹振民:基本上是我自己投资来做,全部的积蓄,全部的家当。】
【记者:还借了一些钱。】
【邹振民:恩,我一定要做出来。检测是确定一个产品质量的唯一的方法,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这个分析检测领域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在当时我们想,一定要努力做,花心思去做。后来我们做了几年之后,都失败了。后来我们就重新走了一条路,还是以美国产品为主,先推广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前行,因为毕竟是个企业,是企业就要存活,增加到20人的时候就需要企业来赚钱养大家,就做美国产品我们中国的一个总代理,我是美国休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来运营这一块事情。后来我们的定位就是,以企业为导向,先做,一边做一边学习。】
转变思路之后,邹振民确立了公司的发展模式--产学结合:他利用自己本身学术背景资源,希望先让中国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了解并接受这项技术,在得到学术界一定的认可之后,便可以更好的在国内去推广应用;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更多高校的学科人才参与到这个技术的分析研发中来,不断扩大团队的力量和技术积累。1998年4月17日,对邹振民来说是并不普通的一天,他找到当时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国安教授,想要向他推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却被当作“科技骗子”,扫地出门:
【邹振民:当时罗老师把我赶出来了,说我是个“科技骗子”,他说我也在美国待过,没听说过这么好的技术,他说我不相信,你回家去吧,我记得很清楚,4月17号的那一天。后来8月份,我去浙大的药学院讲课,我遇到了一个人,承德颈复康的李总,讲完这个技术之后,李总在课下跟我讨论,他们急需这个技术,多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就存在混合均匀度的在线检测。但是他当时就讲,花这么多的钱,能不能成功,国内又没有,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董事长和清华大学一直有产学一体化的研究,正好跟罗老师有项目一起在研究,他的意思是学校把关,你来做,这样我的项目可能更好一点,诚信度更好一些。在这个背景下呢,我就又和罗老师见面了。后来我们就给他做这个项目,经过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整个的项目完全推进,用的非常好,这个项目也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承德颈复康也是一个中医药保护品种,其中的一个马钱子碱他一直检测不出来,产品品种存在投诉的问题,我们用这种技术,完全可以给他解决掉,实现在线的品控,第一个把这个在线检测技术引进到中国来。】
【记者:所以说,当时虽然成功了,但并不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邹振民:对,不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我们必须要这样去做,首先是引进、消化、吸收,有这个积垫,再进一步的研发,因为我们已经失败过两次了。】
【记者:大家都知道了,使用实验成功了,您又做了哪些工作?】
【邹:我们觉得我们学习的机会到了,我们不仅仅限于软件的问题了,硬件的部分可以更深刻的去了解,去摸索,在制药行业我们开始做这项工作。随后又推广到别的行业,去应用。一边要让公司存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学些化学计量学的知识、光电一体化的知识。随着我们业绩的推广,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在烟草、制药等行业业务非常大,越来越多,大家都认可,包括同仁堂、修正、江中、康仁堂、康源,这些大的企业都来跟我们去做,在亚太地区我们是做的最好的。这样下来,一做就是17年,这17年过程当中我们是默默的付出,国内各高校的技术水平和国外回来的信息越来越多。】
【记者:17年当中,您是怎么样跟那么多的品牌达成合作的?】
【邹振民:第一个是我们发表了190多篇的高质量论文,在行业核心期刊当中不断发表文章,这是我们引导市场的一个方式;第二个就是跟高校的产学一体化有机结合。再就是在学术年会上做学术报告,17年当中做过的学术报告得200场以上。】
17年的时间,济南金宏利实业有限公司服务了国内4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成为休斯公司在亚太地区最大的代理商。然而,进口一台机器的成本甚至高达200万元,还有大量有需求的企业无法支付如此的费用,限制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国内的应用。2014年,邹振民认为,国内时机已经成熟,近20年的技术积累已经足够,是时候做国产的东西了。2015年,由邹振民主持研发的“GSA金光近红外智能检测系统正式立项”,他担任总设计师。2019年3月26日,中科院院士刘文清及权威专家对“GSA金光近红外光谱智能监测系统”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填补了混合均匀度在线监测的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是这一天,中国结束了欧美国家40多年以来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垄断,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德国、芬兰、瑞士之外第五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技术卡脖子的时代彻底结束;就在上周,他制定并通过了相关检测技术的国家团体标准,从探索世界一流检测技术,到制定行业应用标准。同时,金宏利公司也从历城区洪楼西路39号发展到了高新区经十路旁的汉峪金谷,并成立为山东金璋隆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邹振民:14年就在酝酿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国内的产业化、仪器加工,能不能到这个程度?我们跑了北上广深一些很大的做精密仪器的生产厂商,跟他们探讨,后来我们觉得我们能做,虽然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情。我跟我的员工,我们都很兴奋,我们要做国产的仪器了,欧美的产品在中国已经垄断了40年了,我们没有一个自己名字的东西,我们就下决心要做国产的近红外。】
【记者:15年立项。】
【邹振民:对,拿出公司的一部分利润,投入550万去做这件事情。软件的部分,从定向、定量,在线的各种分析软件,我们团队来写,现在我们有三个知识产权;硬件部分我们全部搭建起来,所有的主板,所有的光电、光路,检测系统,背景系统,整个我们就做起来了,一次性我们做了个全产业链。19年的3月19号,中科院的院士刘文清来到山东给我们鉴定,从这一天起,我们的超频可以说是有正式牌照了!产品的定位也比较好,国家的2025,工业4.0,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包括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我们产品的用武之地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在在线品控过程中,我们这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我们现在跟华为在做一个战略性的合作,就想把我们这个检测技术放在手机上,让老百姓在菜市场一照,就知道有没有药物残留,它的成分是什么,这是个无损检测技术。目前我们的产品还在工业阶段,但是随着我们产能的增加,我们国内芯片很快实现国产化的过程当中,那我们可能离老百姓就越来越近了。】
【记者:也就是从19年的3月17号开始我们就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邹振民:完全摆脱美国,我们应该是国际上最前沿的,我集合了5G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我做他的代理过程当中曾经给他谈过,我说有一天我们中国也会有近红外,当时他说给你50年的时间,你中国不会有这个东西,现在我们没有用50年的时间,我们仅仅用了6年时间的开发,我们已经腰杆很直了,再没有卡脖子的事情了。】
【记者:从成本上来讲呢?】
【邹振民:大概是美国三分之一的成本。】
【记者:现在是有多少企业在用我们的东西?】
【邹振民:今年累计在百强企业当中做到80家。】
【记者:国外有合作单位吗?】
【邹振民:西班牙出口了2台,俄罗斯,做了4台。他们通过网上找到我们,我们下一步政府可能要引领我们去做一带一路的项目,国际市场也很大,我们团队坚定不移的走的这条路子,我觉得还是很光明的。】
【记者:从美国回到中科院,为什么又来到济南?您也不是济南人,你为什么没回西安呢?】
【邹振民:有一段人生故事,当时中科院在中国海洋大学有一个分院,我去完成两个课题,后来我就在这边成家了。济南在我眼里是看着变化的,我之前来的时候,东外环以东,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这20年,济南的变化,非常大,也给了我很多,让我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我可以跟同事和政府一起去做这个路经,做到技术上的突破,完成自己创业的梦想。企业的话,从长远来说,就是个定位,定位的好,就坚持走下去,需要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一块往前走,搀扶着往前走。】
【记者:中间有想过放弃吗?】
【邹振民:有想过,在焦头烂额的时候,技术通不过的时候,我觉得代理产品也很好,利润也很可观。但是总有一个家国情怀,希望有贴着中国标签的产品出来,这是精神上的支柱,支撑着我走了20多年。经过3次的失败之后,在近红外的行业上,大家都叫我“老黄牛”,一做就20多年,好多人中途都放弃了。坚持与放弃只是个念头,说放弃,第二天就可以不干了,说坚持,20多年就过来了,坚持到最后应该是胜利者。】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古欣 ——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产研院孙殿义——产研院是我接下来的生命的全部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美泉环保乔壮明——微生物都是有脾气有性格、有思想和喜怒哀乐的小东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爱不释书创始人耿化龙——创业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昊月杨志亮—— 两项国际标准诞生的前世今生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SAP张钦鸿—— 躬身入局,成就智慧企业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梵森映画创始人华燊——不想当创业者的运动员不是好老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禾宝张科建——人活这辈子,还是要在一个行业产生一点哪怕微弱的影响,总归没有白来过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康迈祺生物王靖林——二十年坚持做原研药,到今天一家人仍然租房子住。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 润一科技刘利达——从痛点和隐患中寻找空白市场,重塑医院后勤安全管理模式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易华录总经理王海博——和时代最先进的科技结合,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创业团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