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窦大海——用足了一脸憨厚相的跨界高手



  《赢在中国》他“一战成名”,被马云、史玉柱等打通商业任、督二脉,接下来十几年他坚持中餐标准化,研发三年,亏损六年,直到今天“好煮夫”走向全国市场,被送上高铁快车的配餐厅;他以系统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做团餐,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实现用六到八个人,为三千到五千人供餐;他坚持人品和产品双向背书,在优化产业链上游过程中突破传统特色农业,种植的西红柿满是“小时候的味道”,而作为大学教授他传道受业解惑,指导的学生在各类创业大赛上获得国家级金奖多项……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04.jpg

  909记者郭慧对话“好煮夫”中式快餐品牌创始人、山东松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大海,正在进行。

  马云:30号呢我觉得你的人非常的实在,项目可能是小一点做不大,我蛮欣赏一个博士生,能够降低自己去做这么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还是比较看好你这个项目。

  史玉柱:我觉得30号整体感觉还是非常好的。在这地方我就提示两点,第一个就是细节,公司一旦战略定准了之后,实际上是细节在决定着公司的命运,第二个提示呢就是你的复制能力,最后一点就是我说你有一脸的憨厚相,希望你想办法也把这个优点用足了。

  这是2007年, CCTV“赢在中国”第二季创业比赛过程中马云和史玉柱的选手点评,他们口中的30号,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窦大海。就是他凭借在一个高校食堂——也就是“团餐”项目中体现出的缜密的沙盘运营和清晰的商业模式,在15万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捧回了全国亚军的奖牌,获得了阿里巴巴创投、IDG资本、香港通用投资有限公司的700万创业投资奖金。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15.jpg

  记者:其实我感觉他们更多的是对你个人的认可?

  窦大海:对,你最后发现投资人一定是项目和人都要看,但是一定是重点在看人。

  记者:其实参加《赢在中国》对你来说是挺重要的?

  窦大海:我觉得是这样,第一它是一个很大的背书,代表了央视平台对你的认可, 第二个是说,我原来举一个例子,就像一个武林大会,最早你可能就是一个打遍四里八乡没有敌手的拳师,听说有武林大会,你就去参加,不断的和各种人过招,你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你还比较幸运,你每次都有高手相助,传你点内功,输一点能量,不小心你打到最后的武林大会的决赛里边去了,这时候你面对的马云也好,柳传志也好,这都是宗师级的,这些人他们用他们的能量,再打通你的任督二脉,结果就把你变成一个高手。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20.jpg

  记者:你跟马云柳传志他们除了台上之外,也会有一些面对面的沟通,他们给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窦大海:马云其实我觉得和他有相似的地方,他是大学老师辞职创业的,我是大学老师在职创业的,本质上都是老师型的,马云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智慧的人,悟得很透的一个人,依然是对所有的人心存敬畏,你比方说我们在一起聊到食堂,他现在不是最早做最美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后来他发现单独的资助这些教师还是不够,要解决这些贫困地区教育问题,还是要建学校,就要产生后勤服务的问题,就要做食堂。但是他觉得他不专业,他就讲“大海,你做食堂做了那么多年了,你一定最专业的,如果我办学校的话,你来做食堂”。而且你给他发消息也好,你想他是一个多么忙的人,但他能够很认真的去给你回复。

  记者:他现在还在你的朋友圈里边?

  窦大海:对。我就发现当老师的人一般都是这样的,比如说马云是这样的,俞敏洪是这样的,你给他发消息他都会给你回,其他的就未必。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很多——马云、俞敏洪、刘永好、郭广昌、宋卫平、刘积仁——据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用自己的力量去教化和影响着身边的人和社会,身为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的窦大海也是如此。窦老师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受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影响颇深,跟很多同龄人一样,他也将那些辩证又鼓舞人心的内容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毕业后他进入山东财经学院人事处,很快成为最年轻的科级干部,憧憬着无限未来的年轻人最怕一眼就望到底的人生,2006年,借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东风,他主动竞聘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主任,从此与团餐结缘。07年作为同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参加“赢在中国”,也为窦大海打开了一扇通往崭新世界的大门,一直到今天,他仍然持续经营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集体餐厅有十几处。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传统,似乎也难有什么波澜的行业,但是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团餐市场整体收入是1.28万亿元,占国内整个餐饮市场总收入的30%,而其中的百强企业营收只占不到10%,潜心行业十几年,窦大海对这个万亿规模市场痛点的认识精准深刻,他的着眼点远不是多运营几家食堂,而是致力于团餐的标准化,在他看来,这里面有大文章:

  记者:你在济南地面上做团餐,规模算是比较大的吗?

  窦大海:还好,在济南的话我们应该属于前几位,但是不算特别大的。

  记者:松乔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他的特点是什么?

  窦大海:我们这几年其实是在探索团餐的管理模式。因为我们有一个感觉,食堂做的越多,幸福指数越低。

  记者:经营者的幸福指数?

  窦大海:对,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第二是个服务性的行业,第三还有一个甲方领导,就是学校的后勤领导,然后你还要面对多部门的政府监管——食药、消防、质检等等,包括现在有环保。你做的越多,你就会越来越疲于应付。但是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同行肯定也会不舒服。所以说能有什么办法让团餐变得简单一点,包括开发团餐管理的ERP,APP,然后做团餐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些工具,这几年其实都在干这个事,所以我们没有过多的去扩展项目。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20.jpg


  记者: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可以拿出来分享?

  窦大海:其实很多东西很简单,比方说日常管理,其实你比如说食堂出各种的安全事故,食物中毒的事故也好,消防的事故也好,安全生产的事故也好,一旦出了事的时候,一般都是很后悔说,你头一天下班时候多看一眼,今天就不至于出这个事,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个项目经理,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梳理出来,然后根据他的工作的安排,定义一个时间节点,就是你几点去干这个事儿。然后我们把它做成我们的一个管理的APP上,我们叫表格管理,到点了你要去干这个事,如果你干了,你去检查了,一切正常,但是如果到点了他没检查,我的手机就会报警,然后如果他填了异常了,我的手机也会有提示,这样的话只要不漏下是那基本上就不会出事。

  记者:这个系统是咱自己开发的?

  窦大海:对。

  记者:另外我看资料,你有一个理念,就是做团餐利润都是省出来的,很难挣出来,你是怎么省的?

  窦大海:其实和刚才说的道理差不多,你比方说我们用管理软件,我们用生产的标准化,其实就是降低对人员的需求,同样的事情你可能需要五个人做,我可能三个人就能做,你需要专业的厨师,我如果生产标准化了,我可能不用专业的厨师,也能做出来很好的饭菜,我的成本就降低了嘛,所以我们一直在沿着这个思路去琢磨,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省?

  记者:你现在已经省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了,还有没有空间?

  窦大海:其实再往下,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们从前年开始,我们在公司内部提了一个课题,就是有没有可能用6到8个人给3000到5000人供餐,你像我们通过好煮夫的标准化生产,我们的未来可能整个食堂的产品的生产会变得越来越标准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也许这个餐厅里边它就真的没有人,也不是说不可能的。

  记者:咱先不考虑没有人,6到8个人给3到5000人做饭,您觉得大概什么时候能实现?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26.jpg

  窦大海:我觉得这个很快。尤其是在我们团餐里边有一种业态是叫标准餐,就是像学生营养餐,像工厂的这种就是什么三菜一汤,四菜一汤的这种标准的职工餐,这个领域里边可能很快就会实现,像现在的一些万能蒸烤箱,自动旋转炒锅这种设备,一个人同时出几百份菜是很轻松的事情。

  团餐的标准化是中餐标准化的一部分,后者是窦大海参加赢在中国之后不久就着手布局的领域,困难程度超出想象。2008年,他请来鲁菜大师做技术总监,一起将国内能够看到的,听到的著名快餐企业都做了实地考察,不断磨合新产品的口味,以及菜品种类,将烹饪过程全部程序化,调料用量精确到克,时间精准到秒,2011年,他推出济南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标准化生产的中式快餐品牌——“好煮夫”,产品线包括炒饭、套餐、盖饭等,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出现到市场认可需要过程,体现在好煮夫身上就是连续六年亏损。2014年底的股东会上,6个创始股东中5个都坚决表态要关停“好煮夫”。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窦大海不是那个绝大多数,他熬了过来,2016年“好煮夫”进入统一银座,并于同年实现盈利。就在刚刚过去的七月底,“好煮夫”扩大两倍产能的新生产基地已经投产,那么,在窦大海的工厂里,所谓的“真正意义的标准化的中餐”,是怎样出炉的呢?

  窦大海:简单来讲,我通过好煮夫可以做一个产品叫复合调味汁,所谓的复合调味,就是比如鱼香汁,宫保汁这样的一些复合调味汁,那么有了这些产品之后,对于食堂来讲,做菜就变得非常简单,他只是需要把这些原辅料配好,然后浇上调味汁,把他推到我们叫万能蒸烤箱的设备里边去,设定好温度和时间,然后你就不用管了,谁都可以做菜,而且做出来比大厨炒的还要好吃。

  记者:万能蒸烤箱,它其实是一个规模大非常大的类似蒸屉的东西吗?还是说就一份一份的?

  窦大海:他有不同的规格,但是只要是商用的话,它的一格比方说我们在食堂里边吃饭的时候打菜的不锈钢盆似的,大概就能出那么一大盆,可能能打个15到20份左右,你像现在比较大的万能蒸烤箱,差不多都是三十到五十格,你把它全部推进去之后,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这些事情,但是因为目前来讲,我们的食材的粗加工还是在食堂现场完成的,未来如果食材的初加工就是洗、切等也是在中央厨房配好的,一块配过来,你撕开一包复合调味汁,撕开一包菜,倒到盒子里边拌匀了,然后推到万能蒸烤箱里面去。这样的话食堂里边你就可以去想象它还能用几个人,就在生产这个环节,几乎用不了几个人。

  记者:现在咱们开发成熟的菜品有多少?

  窦大海:只有十几种菜。

  记者:对,你觉得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吗?

  窦大海:你只是说要从工艺上取得突破,然后把它实现标准化,我们讲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之后,你可以做各种不同的变化,食材的变化,调味品的变化,它的不同的组合就是不同的菜品,所以这个其实是比较容易一点。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33.jpg


  记者:但是之前其实是经历了一个不容易的一个过程,

  窦大海:这个过程其实很长,所以说这个过程是三年的研发,加上六年的亏损,我们才把这个事儿这条路给趟出来,接近十年。

  张维迎说,伟大的企业家是创造产业的企业家,窦大海说自己纯属误打误撞,但是无论面对任何经营问题,他的解决思路都是根本性的,不忽悠,不糊弄,自主且原发性创新,出发点都是为用户创造价值,也正基于此,从无到有,他创造的是一个标准化中餐产业,除了成品套餐系列产品,窦大海还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冷链调料包,每一个调理包都可以成就一道菜,这种调理包目前已经在高校食堂、快餐店、甚至高铁动车等渠道打开了市场,仅济南就有超过800家快餐店使用“好煮夫”的调料包产品。做餐饮,找到最好的食材是前提,窦大海自然也在供应链上下足了功夫,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以熊蜂授粉来代替激素授粉的西红柿,籽粒饱满、汁液丰富、酸甜适口,吃起来绝对是“小时候的味道”,他为其取名为“粉柿”,成立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推广,而这个过程,也带有明显的窦大海个人风格:

  窦大海:因为像这样的一个项目就是和好煮夫一样,他也连续亏损了几年了。其实原来没想那么复杂,原来就觉得他是一个健康的农产品,肯定是大家会喜欢。但是大家认同你和大家要买你的产品、和大家要持续买你的产品,这是完全不同的事。没想到农产品的生产的标准化会那么难,比我做中餐的标准化还难,包括其它的想进农业创业的反我觉得是个教训,它的生产周期很长,影响这一个西红柿最终形成的果实的品质的因素太多,你要知道你要真的去打造一个品牌的话,你这个品牌要给人持续稳定的产品供应,所以我们这两年就一直在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怎么能做到它的产品品质的持续稳定,第二个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一年四季不断供,比方说到现在这个季节在山东,你是种不出来好西红柿的。因为昼夜温差太小,不利于这种糖分的这种生成。口感很差。我们现在就跑到山西,跑到了河南,就是黄土高原这种地方,才能找到,因为它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然后才有可能能够种出比较好的西红柿来。这是一个,你会发现你开了一个头,进去之后你发现没完没了。

  为了一个点去建设和优化一个系统,是窦大海之前的创业思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放心吃的西红柿,他一方面规模化地养殖熊蜂;另一方面,跟农户订单式合作,农户只管按照标准种植,他们为农户提供熊蜂,帮其选定品种,包装品牌,电商销售。目前他们已在济阳、泰安、临淄、高青等地签约30个大棚生产粉柿,并从2017年夏天起,粉柿已经实现全年不断供,也会定期出现在马云的案头。从餐饮起步,窦大海一直在做加法,时至今日大家眼里的跨界高手正在以做减法的形式,聚焦产业核心,也逐渐接近他自己的核心:

微信图片_20190815115839.jpg


  记者:所以您很适合创业?

  窦大海: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我可能也不是一个最好的创业者。其实我可能更多的还是像个老师或者像个顾问,我可能是懂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但是我性格本身也缺少一些,像比如说王兴、刘强东那种特别霸气,执行力特别强,能够一竿子扎到底的那种执行力,但是我对环境的认知,对于方向的把握,趋势的把握,我觉得是我的长处,所以你会看我做的很多的事情,都是第一是在思考这个行业发展的逻辑,第二可能是入手会比较早,慢慢的把事情做起来,但是一开始往往都是比较难,但是当你做起来之后,你发现正好市场也开始需求这种产品了,正好我也把这件事儿做的有点样了,所以这是我的一个特长。

  记者:在产业链上,除了团餐、粉柿和好煮夫,你还会有其他的准备和布局的吗?

  窦大海:现在不会了,当你把产业链弄明白之后,你基本上都开始在做减法了, 比如说团餐,我们就不做整体的运营了,我们以后拿项目会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在管理输出这个点上可能就会越来越发力,就是把我们的管理上所总结的这些东西分享给同行,作为我们的经营的点,这就就聚焦了。

  记者:去做后勤的后勤,从你的角度来说也是专心在做一件事了

  窦大海:对。不是说我用6到8个人去管好一个食堂,我帮你从20多个人减到6到8个人就管好一个食堂,省的钱你分我一部分就是了。

  作为企业家的史玉柱建议窦大海要“用好一脸的憨厚相”,他果然用的很足,他的一个手机号用了22年;创业开始到现在干的就是一件事儿;在同学朋友眼里他永远理性温和,与此同时,他以山东企业家不常见的果敢敏锐,精于洞察、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等等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言论语录让人心惊胆战,颇具“开放 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也经常让人耳目一新。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窦大海说,他现在追求的是两个字:心安。也正基于此,虽然事务繁杂劳累,仍然幸福感爆棚,在微博上,他会正儿八经地回答各类创业问题、就社会热点发表看法、也会与学生互动,不吝以“五音不全的男走音歌唱家” 自黑,热衷于分享吃、掰、切、炒西红柿的各类抖音视频,花样“放飞自我”,在成为“网红”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


分享至
{}
5515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王振华 ——山东世博动漫产业集团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古欣 ——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彭立增——我的“药融”梦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韩云鹏 ——济南博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申作伟 ——建筑师眼高才能手高,最重要的是责任感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李宝森 ——为“意义”烧钱的门外汉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金哲 ——“企二代”完美继承,完美颠覆

    新动能转换大会:李文举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施乾平——打印明天,打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