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 王勇——拄着双拐,奔向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从一个六岁之前没有能力走出家门,只能在地上爬行的重症小儿麻痹症患者,到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以“全国自强模范”的身份受到总书记的接见,他朝着梦想一路奔跑,他爱读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他认为创业可以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于是从一家公司开到九家,现在,他还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郭慧对话山东麦德森集团创始人、济南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副主席、王勇——正在进行。

1.jpg

  王勇1980年出生于菏泽单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8个月大的时候,意外感染脊髓灰质炎,也因此成为大家眼里的“拖巴子“。直到六岁,父母省吃俭用为他在县医院做了一场矫正手术,他才获得了拄着拐杖走路的资格。

  王勇:童年的事情,我记得也很少了,就是我觉得快乐的是什么呀,我发明了我的轮椅。农村不都有一个地盘子车吗,有两轱辘,然后中间一个杠,我为了出去家门,为了跟小朋友去玩,我就把两个膝盖,就担在杠上。然后我两个手扒着地往前走,这样我可以出去了嘛,不用趴着了。

  记者:如果没有那个手术的话,那么可能你连拐都没法拄?

  王勇:对对。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非常幸运。

  记者:你并没有耽误上学?

  王勇:没有耽误上学。我拄着棍,那时候手小嘛,然后也没有拐,就是在林子里面砍一个比较直溜的树干,当拐,就害怕冬天,冬天我腿也怕凉,腿的血液循环不行,腿也凉,手也肿,也裂,还有下雪以后一结冰呢就又摔倒什么的,很难受,但是我为什么改变了,就是读书,从书里面学了很多很多东西。原来害怕冬天,但是我读完书之后,那篇文章叫《扫雪》:“下了一夜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当我看到书里面描写的冬天的时候,我感觉到美,所以我觉得书上的东西真好,所以我就坚定的要多读书。

  记者:你那时候看书是看课本还是看课外书?

  王勇:没有课外书,我就是说只看课本,也看出来门道了。我应该说是精读又精读了,我脑子里可以过电影。第一册书是什么样的?第一页第二页……第一册第二册……到八年级、到初一在高一高二的上语文那些课文,那些数学的那些第一啊第二页那那种,我印象里面就过电影一样。所以我讲一些事例和讲一些道理的时候,随手就从高中的初中的内容里面就拿出来。没有课外书,我们小时候玩一种游戏,摔元宝,我赢了,拿回家打开看,因为里面都是有字的嘛,有一次装了一书包,让我妈一看你不好好学习,一生气都给我烧了,她不知道我是为了看字,后来我就学精了,放到一个直筒子棉裤里面……而且他们跟我玩,我的腿不是不方便吗,我得扶着腿,然后我说不行,为了公平起见,要想赢我,那你得给学着我啊,我的是什么样的姿势,你们也得扶着腿,让他们学我,他们就不舒服,就赢不了我……其实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非常独立的,然后初中之后我的力量可以了,我们家卖羊肉,初三开始我就帮家里卖羊肉,杀羊,你现在给我牵个羊来,我就让你半小时吃上烤羊肉串。

  记者:你到现在还记得你最疼的时候是什么样吗?身体带给你的最难受的时候?

  王勇:是在初三的时候,我老师都说你上单县一中就一个脚踏进大学门了,所以必须考上单县一中,上学不回家了,一次周末,天特别黑,我自己在那里读书,正好风一刮,把灯刮灭了,因为当时没有电灯,就点个蜡烛,就去上别的教室去引灯,有一段距离,又黑灯瞎火,晚上看不见,一下子摔倒了,下边有坑看不见,摔倒了之后,半天没爬起来。那时候就是那种无助,那种沮丧上来。那心情突然就到了很低点很低的点。真的我抱着我的脚躺了很久,就觉得怎么就这么难,但慢慢我就会想明白了,这就是现实。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吗,我们要直面血淋淋的人生,这就是写我的。

  王勇从小就有商业头脑,村里放露天电影,他会先从爷爷那里赊来炸好的麻花,安排弟弟妹妹煮好花生,到田里选好“甜秫秸”,自己拿到放映场去卖,所有认识的人提起这个孩子,很少轻视和怜悯,甚至一度村里人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就是“看看人家王勇”。1998年,王勇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山东中医药大学,留在大城市,以一个强者的姿态,是他给自己定的又一个目标。

  其实就是在我的成长中,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的困境,都是我主动的选择,就是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我要为自己多储备一些东西。来到中医药大学,除了第一学期的学费,2450块钱的学费,我是从家里拿的,以后所有的生活费学费什么都是我自己来。我做家教,卖报纸,擦皮鞋,给人家刷盘子,我不想用家里的钱,我就想看看我在这个社会中怎么才能生存,应该说是在我的同龄人里面,我比他们心理年龄可能要大一些,我知道我该要什么。

  记者:你擦皮鞋去哪擦?

  王勇:火车站,文化东路,这些人流比较足的地方,到学校了,那些家伙事儿,就都藏起来,后来我就找家教,到研究生的时候,这些东西我就不做了,我要升级,我开始做杂志的编辑。

  记者:对你来说去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很是很苦恼的吗?

  王勇:我很快乐,因为我挣到钱,我能养活我自己,我能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让我弟弟妹妹能够上学,我觉得我很开心的去做,我从小就告诉我自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勿以善小而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我能做的事情,只要是能改变我的境遇的,这些事情我都去做。

  记者:其实那时候虽然看不见自己以后什么样,但是你知道自己是走在通向理想的自己的那个路上。

  王勇:对,你知道初中的时候,我们学的那一篇孟子的文章:“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当读了这段话的时候,你知道我内心是怎么想的吗?我欣喜若狂,我觉着我就是要承担大任,因为我后边的这些条件都那么具备。

  记者:因为你的确受了这么多苦。

  王勇:这都是我正在经受的,那所以倒推过来那看来老天爷要给我降大任,所以说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我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就是从那时候我觉得我更加坚定我的人生目标,不要给自己设的很近,至少我觉得我不甘于平凡。所以在09年我们创业的时候,20年之后,麦德森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记者:成为强者的渠道有很多,为什么就选择创业呢?

  王勇:因为我觉得它能承载我的梦想。

  王勇天性乐观开朗,他的成长有一种明显的“向光性”。他听从父母的教导,认同并认真践行书上的道理,刘胡兰、谭嗣同、保尔·柯察金、鲁迅都是他的偶像,他相信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苦”,对共产主义更是深信不疑,18岁的时候,他就在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写下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2006年,王勇中医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吃力的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现在一家家公司和机构的楼下,又一次次的被拒之门外,但是那个年轻的内心已经牢牢构筑起对生活的掌控能力,他已经认定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的人,他说这都要拜身体所赐。

  王勇:身体的残疾,给我带来、教给我的要比他的缺点要多得多。我给你举个例子,人要成功,我觉得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么我觉得身体的残疾,他就从小就锻炼这种,你摔倒了怕什么,站起来,骨折怕什么?我就好了再继续干。每一天他都在都在不断的考验你,磨练你的心智,你想你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吗?你比如这个风险意识,我走每一步路,我可能都要摔倒,那我走的每一步都是,要尽量的不让他摔倒吗?可能那边有个坎,那个地方有个石头,我不能踩上去,当我形成一种思维的时候,我创业的时候,我做这个项目行不行?我投了多少钱,需要哪些人才能做好?需要哪些资源进去,如果做不好的话,我能不能再站起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另外有这个身体的残疾还带我什么?奉献。我能做的事情我都去做。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我做不了,比如说我要上食堂去打饭去,我端着缸子,拄着拐,我怎么弄?就需要别人帮助我一下。那么在我成长中多少人在帮助我?你自己内心是什么样的反应?那肯定就是一种感恩的心,所以我不想做爱的终结者,我要做爱的传递者,另外我这个身体还还告诉我什么?这个世界上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温暖,也有冷漠,也有沮丧,这个人世间呢真的各种的酸甜苦辣,你都尝过了,你还觉得还能有什么事?

3.jpg

  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如果与亲人的不离不弃和自己的自强不息相搅拌,更可以成为滋养成长的沃土,王勇就生活在这样的土壤里,也因此他成长得正向、深刻而强悍。2009年,王勇注册成立了山东麦德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事医学类书籍的出版发行业务,创业的艰辛一样不少,但王勇已经可以笑着面对,事实上麦德森的发展来也算一路顺利,到现在,已经占据国内医药出版市场的一半以上业务量,受屠呦呦有感于《肘后备急方》开启青蒿素的发现之路的启示,从2014年开始,他一直致力于将中医药典籍数字化,服务现代医学。

  记者:麦德森现在在医药书籍的出版领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王勇:我们在医药出版领域应该除了除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之外,就是我们了.

  记者:你们的优势是什么?

  王勇:我们的优势是掌握全国的专家资源,从这些专家们不是专家的时候,我们就跟他沟通,去给他帮忙,他有什么学习需求,我们来给他提供,他们有什么样的临床方面的决策需求,我们来帮他,还老祖宗说的那句话,还在书上学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6.jpg

  记者:你还搭建了各种平台?

  王勇:因为我学的这个专业嘛,上万种的中医古籍,你一个人穷尽一辈子,能掌握多少古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这些补齐,你想找一下古代治疗什么疾病的,他们都有哪些思想,哪些方法?通过查阅怎么实现?我觉着这个是非常重要,而没有人去做,我觉得我做企业,我就是这个专业的。我干嘛不去做。

  记者:他困难在哪儿呢?

  王勇:那就是你从纸质媒体,纸质的他还都是文言文,很可能还是繁体字,转化成我们现在的可编辑的文字,工作量是非常庞大,而且必须是万分之一的差错率,还有还要通检通查,因为经历了几千年,同一种疾病,都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包括字型都不一样。比如你想找个关于治疗糖尿病的经验,那里面的不同的有十几种的说法。

  记者:那以前是怎么说呢?

  王勇:那就是消渴、上消、下消、中消,而且字形也不一样。

  记者:所以说你需要一些技术的转化。

  王勇:所以我们建了我们的词网。

  记者:现在是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了?比如说里面输了多少种书?

  王勇:我们现在是已经输了将近2000种, 全就是咱国内啊国内的古籍,按种类来讲就3500种。那我们现在已经将近2000种了。

  记者:剩下的可能就是一些冷僻的了。

  王勇:对对对。

  记者:那些书籍是不容易获取的?

  王勇:挺难。包括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很多古籍都在他那边,很多都是通过私人感情。现在我们是2.0版本,我们现在要建一个共建共享的,服务于我们医药工作者的一个医学教育平台。把我们的专家、教授们的一些临床经验,都要进入我们这个库里面,每一个专家都是知识的生产者、消费者、享用者、受益者。我们就做一个医学知识消费的平台,我计划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要争取能够上市。

5.jpg

  王勇为这项工程取名为“博览医书”,有填补产业空白的重要意义。目前,麦德森集团在王勇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员工300多名,营业额近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他还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组织策划100余场助残活动,累计捐款500余万元,做励志报告120多场,受众数万人。他个人也一直没有间断学习,2018年博士毕业后,他又考取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而他的梦想,也在不断的延伸到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小时候说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一个有用的人。

  记者:那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吗?

  王勇:没有。我觉得还还很远。我给自己设定目标,我说我要温暖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的家庭、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同事们、我的朋友们,我说我要签1万份爱心协议,帮助这些孩子们上学,我现在才才几百个孩子,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要给中医药事业做一点贡献,还早着呢,还没开始呢,还没做什么贡献呢!

分享至
{}
4772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三齐能源于春锋——民营企业家是需要承担最终责任的群体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家家乐康高夕结——老龄社会汹涌而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远盾曹虓——手持打开万亿汽车后市场金钥匙的人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英才学院校长刘翠兰——你选择英才,我定不负所托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中城聚力肖忠华—— 打造全新千亿产业,让垃圾投放像自来水和燃气一样进入管道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华典集团王永江——帮助别人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博明——材料研发的导航仪应该是“用的更好”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极源生物王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一家值得信任的南极大健康企业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大宏智能杨德盛—— 一个制造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济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