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吴建军——《种子的文章是写在大地上的》


  当下正值麦收时节,丰收的喜悦难以言表,在济南,有一家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小麦种业专营企业,他们研发生产和推广的小麦品种常年占据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百分之14,这家公司就是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公司先后推广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5亿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9年蝉联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鲁研”牌小麦原良种获评山东省名牌产品,鲁研公司已成为黄淮北部最具潜力的小麦种业专营企业。公司被评为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攻关成员单位、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国家农作物种业强优势阵型上榜企业。济南经济广播记者乔木专访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军--《种子的文章是写在大地上的》,正在进行:

  

1.png


  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2、鲁原502、济麦23、济麦44、鲁原118、鲁研128,这些耳熟能详的小麦品种的生产推广背后都有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的支撑,大家餐桌上平均每两个馒头中就有一个的原材料是来自于鲁研农业。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军:【吴建军:山东省五千七八百亩小麦,我们最高峰的时候占了3300万亩,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我们公司要开授权出去,这几个品种推广的面积,十几年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全国最大。这个时候你到地里一站,一方面有点自豪,另一方面有点忐忑,你有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你要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2.png


  1997年,那时的吴建军还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那是一个信息极为闭塞的年代,农科院研发出的好品种好技术无人问津,而农民种地时又抱怨作物品种不好,多虫害,挣不到钱,农科院与田间地头的农民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并且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30岁出头的吴建军临危受命,成立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简单,把农科院好的作物品种,好的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吴建军:当时我在东北那边出差回来,所里经费不足,我把我们在那边的科研经费临时拿回来,晚上十点多,背着一大包经费回来,一个人,背着现金,20万,而且都是十块的五块的,这件事情触发了大家的交流,要干点什么事情。基本上属于无产成立公司,我们注册50万,所里也没有钱,多数是职工凑出来的,都是大家一辈子工资攒的一点钱,我投的最多,2万块钱,相当于三年多的工资,又借了好几个人的钱。当时的背景,国家还没有种子法,技术是没有专利的,品种也没有专利,研究出来大家都可以用,所以当时你是科研单位出身并没有多少优势。第二个,当时我们国家种业的供应时代还是四化一供的时代,就是县域里面,一个县的公司负责一个县的,我们省一级的成立公司已经没有地盘了。第一个阶段就是推技术,吸收科研单位优化组合下来的科研人员,我就给他发工资,省出来这部分钱所里就不用发了。记者:所里就可以拿着这一部分钱去做研究了。

  吴建军:对。

  记者:技术要怎么推呢?就是这么跑吗?

  吴建军:不光是跑,我们要了解市场,当时的种子种类有很多,当时我们公司的几个人分一下工,每个县都要跑到,了解每个县的情况,当时要找到点,我有三个月没有回家,坐着大巴车一个县一个县的跑,再去重点乡镇,当时收获最大的就是一本电话号码,里面写着他是种什么的,什么情况,那个时候人和人之间只有跑到跟前才认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做玉米,在西北繁育种子,在山东卖,也做大白菜,我们的大白菜种子在全省已经是前几名了。

  记者:就是通过前期的跑吗?跑出来的这些?

  吴建军:当时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第一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济南17,一个小麦品种,赵振东院士研发的,是个面包麦,优质小麦。当时赵老师也是比较超前的,我们国家的小麦比较普通,做面包的原料需要进口,他就做了品质分析,研究出了济南17优质麦。当时农民还是属于分散经营,个人种个人的,粮食收购也是一等麦、二等麦,没有按照品种收,也不按照品质收,所以他这个东西怎么种?种了卖给谁?】

  

3.png


  山东省农科院的赵振东院士研发的优质小麦品种--济南17,可以解决当时面包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市场推广,那么好的品种就发挥不了好的作用。一筹莫展之际,中国香港的一家面粉厂--南顺集团,正在寻找国内面包麦的供应商:


  【吴建军:南顺集团占了香港百分之七十的面粉市场,当时想在国内找一个面包麦的供应商,他先是找到的粮食局,但是完全谈不到一块去,这边要技术指标,那边是一等麦二等麦,驴唇不对马嘴,就把赵老师请去了,赵老师当时那个状态,和厂方谈,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厂方要的那些东西是要付商业责任的,和科学研究不一样,他要的技术指标,比如说水分多少,蛋白多少,拉伸多少,这些技术指标跟当时的科学研究还是有差异的。我一开始想协助厂家,把这个17品种做出去,结果没有一个敢跟南舜签订单的,这个事情基本上就要黄了。那个时候17没有大面积生产,只有试验田里有,品质指标还有气候影响到底怎么样啊,我说,咱们把所有的人都靠上,选择合适的地方,到底能不能完成订单?技术上有多大的把握?赵老师说,试验田里,不出现重大气候状况,没有问题。我只能把整个公司的命运押在这跟你签这个订单,这个订单我签下来了,第一年签了一万吨,两千万斤,种了三万亩地,一个乡镇都种的这个。而且我们的人在播种的哦时候,全部靠在地里,跟农民一块种。我们成功了,后来他只跟我们签订单,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我们是一家有科技背景的企业,和农科院有产学研关系,加上企业的专业性。那个年代,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优质小麦订单成功了。原来都是按照等级收小麦,和南顺集团做成订单以后,粮所也赚到钱了,农民也赚到钱了。后来我们开了一个全省的现场会,后来好多地方都在种17.按照品种收,就是从我们这个订单开始的。之所以至今鲁研在国家小麦种业行业有如此正面的影响,因为17的做法,在科研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或者农民那里都构成了积极的作用,没有人敢去想,鲁研敢去干,而且干成了。17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奖。】

  

4.png


  2002年左右,为了打破产品垄断,信息不流通的僵局,吴建军想出了一个办法,借用邮政的力量把自己的种子送到农民家里,全省各地的邮政绿皮车出现在了各个县、乡、村庄,一夜之间,鲁研的种子直接到了农民手里,鲁研的品牌家喻户晓。良种搭邮车,科技送万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吴建军:我当时就想,这邮局能不能用起来。我们有产品有技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对农民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没有这么一个队伍,让所有的农民都知道,能不能通过邮政局的窗口。好像是刚成立的一个处室,常处长,当时他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不知道找谁去谈,他说邮政闲着,得让他发挥作用,我这跟他一说,他说好啊,我来起草方案,想了个题目,叫“良种搭邮车,科技送万家”。所有的邮递员都是我们的特派员了,所有县里的邮政局的副局长,都上我们这来接受培训,当时我们这个院子,邮政车都在里面,每天早上这个路上就排满邮政车。这一下子的品牌,就全省知道了。直接从我们这到农民那去了。】

  

5.png


  随着鲁研在业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壮大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团队,一系列“鲁研”牌的小麦品种在市场活跃起来,如今,鲁研农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麦种研发生产推广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

  【吴建军:我们本身就是出身于科研单位,本身就是给政府的农业生产做技术的支撑保障的,我们虽然是在做产业化的部分,但是没有丢掉这个定位。2007年之前,我们把除了小麦之外的其他种子的业务都丢掉了,我们的品种出来了,要给各县做好服务,要生产更加专业的种子,要做很多的攻关田,给农民展示技术,因为我们公司没有那么多人,就把经历集中在这方面,把这方面做好。因为这件事情,责无旁贷,整个行业需要,我们最适合做,其他再挣钱跟我们没有关系了,我们是一辈子做农业的人,不是做贸易的人,是做产业的人,这件事情有用,暂时有困难也得做。第一个阶段我们在山东树立了品牌,第二个阶段我们在全国树立了品牌。我们也承担国家的育种项目,按照部里的说法,逐步的抗衡世界种业公司。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我们承担的科技项目,还有核心的科技成果吗?

  吴建军:去年的时候,我们是国家优质小麦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另外我们参加国家的四大作物攻关,所有的科研单位,进入到这个联合体,都要在我们公司的试验点进行种植,我们的科研人员要对他进行记载、勘查、测产、评价,再报到国家审定委员会,决定这个品种能否审定和生产应用,要替国家做这些技术方面的基础工作。

  记者:我们有自己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吗?

  吴建军:这个阶段,我们“鲁研”号的品种,也已经出来了,鲁研128,已经七个省审定,很快成为济麦22的接替者,这几年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土壤的带菌量易增加,根部病害就多,这两年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个抗茎基腐病很好,再就是它的稳定性和产量比22要高。

  记者:我们讲讲咱们公司的管理模式吧。

  吴建军:我们是一家以技术为本的公司,对于公司的管理,选育选择生产上合适的品种,并把好的品种变成好的种子,再通过好的服务,让生产商有好的表现,让农民有好的收入,我们做的更专业性价比更高,服务更好,农民才会接受你,我们这么多年做下来,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以创新立身,一个技术流派,他不会在宣传上有任何的夸大,不追求更高的商业模式,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让生产者使用我们的东西,他们的生产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记者:目前公司发展还有什么难点吗?

  吴建军:我们的体系很完整,技术储备很雄厚,但是设施设备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再一个就是,我们虽然有很多的好品种好技术,但是这些品种不是分区域种植的,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来。标准不一,我今天浇水,你半个月之后浇水,标准化程度不高。你要是标准化生产的话,农民的收益应该会更高。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公司要慢慢的去做这样的工作。

  记者:要怎么去做呢?

  吴建军:先做试点,今年我就开始做这个工作了,在德州的陵城,滨州的邹平,拿出几万亩地,做一些标准化生产的东西,聚集我们的技术力量,就像我们当年做17一样,把这种模式做出来。

  记者:现在有一种模式叫土地托管,跟这个是差不多的吗?

  吴建军:托管需要动用的人力太大,又和农民有点脱节了,现在的大户,他们做他们的,我们把我们标准化的东西怎么能跟他们有效的连接起来,如果成功了,可能应用面更大,托管多了都你干了农民干什么?你不能把生产者从这个环节剥除去。而是让生产者水平上来。整个产业的统一的从种、管、收,就有一个服务组织在里面,规模化生产了之后,种业公司必须是技术力量雄厚,有服务能力的公司,不能是出售种子的门头,我们过去不是,将来更不是这样的。做种子,文章是写在大地上的,评价也是在生产者那端的,这时候你随便站到一个县,随便一个地块都可能是我们的品种,随便你吃个面食都可能是我们的原料。

  记者:未来有什么目标吗?

  吴建军:中国最好的小麦公司,中国小麦种业的名片。】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分享至
{}
2475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吴建军——《种子的文章是写在大地上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陈冬岩—— 一个硅谷回国创业者的济南样本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生态家园闫茂鲁——好好努力,做点有意义的事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世顺——解码二机床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张鼎 —— 二次创业梦飞扬——济南新生代企业家的科发样本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周飞——为什么是济南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华光光电肖成峰——掌握核心技术之后,规模化就是第一重要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创之明刘光政——让本地没有难运营的电商企业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李世岩 —— 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志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