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王兆波—— 华凌之道


  

  【1997,他以“做好产品”为创业初心,进入电线电缆行业,23年后的今天,他成功研发出行业领先的三代核电电缆,随后采用核电技术理念,将民用建筑电线电缆使用寿命从25年提高到70年,与建筑同寿,取得专利50余项,参与制定、修订标准18项,拥有国内特种电线电缆企业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能源电缆领域唯一一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电线电缆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的行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信息传输、电工装备、电器仪表以及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等大量领域,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国有电线电缆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大量地方企业、乡镇企业凭借不规范操作“翻墙入院”,给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各种乱象引发的人身危害和财产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1988年就进入这一行业的王兆波目睹整个过程,1997年,他注册成立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目的就是一个——生产高品质电缆:

  

0.jpg


  【王兆波:我们是卖他们的电缆,结果发现经常的给用户带来一些问题,甚至一些伤害,感到很痛心。我就逐渐感觉到这些那个时候做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品质,没有好的一个产品是不行的。应该是1997年,我就辞掉了工作,自己创业,立志下决心一定要做优质的产品,那个时候就脑子只有这么一个想法,结果到后来自己做了以后,也逐渐的发现要做好的产品,首先得有好的装备,好的技术人才,一个好的产品,它不仅仅是靠你一种心中的愿望,还得有人来支撑,有装备来支撑,有好的管理手段来支撑。所以说企业一路走来,实际通过装备、工艺管理、人才创新这么几条主线,一直持续走到现在。】

  

1.jpg


  驱动三驾马车一路向前,要解决企业难点痛点、行业难点痛点,国家的难点痛点,用卓越品质赢得客户信赖,用原始创新满足市场期待,背后的驱动是引领者的责任感,对外部市场的责任,对内部员工的责任……面对外界对华凌的好奇,这是采访中王兆波给出的解读,概念都很熟悉,不少企业都有类似的主张,但是,所有的不同,都藏在细节和小故事里。

  【王兆波:你像最早济南做智慧交通,当时它有一个自动抓拍系统,有一部分设备是美国的,配套的一些电线电缆也是美国的,当时他们用的时候可能电缆不够了,需要再从美国买,可能三个月半年来不了,这边还等着用,这个时候我们济南的交警系统找到我们,问你有这样的电缆吗?我们看了以后确实没有。他问能生产吗?量很小,一共几万块钱的用量,而且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交上,我们应该说是第一次接了这样一个紧迫的任务,我们通过把人家产品的性能、技术要求、技术指标,不断的摸索,一次不行再来做一次,重复试验,最终取得成功。通过这个事,我们研发团队觉得创新能够解决给别人用户解决问题,高兴劲儿就起来了。

  还有个故事,在冶金行业,高炉底下有个天车电缆,现在基本上冶金领域夏天的时候一个月得换两三回,高温不能耐受,寿命短。一个月就换两次,换这个价值并不高,但是对于人也是一种煎熬。曾经有一次我们到了现场以后,用户提出要求,他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们电缆企业研发一个,哪怕一个月换一回,我们都感谢你。

  所以说把这个任务接了以后,我们回来开始创新,就开始从材料上、工艺上的变化,就开始摸索,到了后来又感觉他做的很好,到了用户那里用一下,结果一用他说一个月没坏,自己很高兴了,他说再坚持用一个月,没坏,用两个月,高兴的客户说这种产品就行,但我们觉得还不是十分理想,结果到了后来又经过在材料的变化,得到了半年一次更换。那个时候说句实在话,用户的那种对我们这种认可度,我们团队就感受到创新是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创新是给对方能带来效益的,创新了以后,客户对你的忠诚度他就更高了。所以我们通过这两个小的故事,想的把我们整个的创新团队和激情这个都点燃了。

  所以说我们现在到目前为止,我们企业先后提出来的叫“创新是企业文化,是生活习惯,是工作方式”,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你在生活当中你养成那么一种这个习惯,在工作方面也就是一种工作方式。这是创新是企业文化。

  还有一次,我们获得省长质量奖,当时我们要答辩,我提的我们质量的落地细则:“自曝问题不罚,发现问题奖励”也获得现场专家的肯定,这是我们华凌一个独有的企业质量文化,因为很多企业都是出了质量问题罚款,罚你多少钱,所以他就能掖着就掖着,罚的越重,掩盖的问题越多。我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干脆就直接的来一个自曝问题不罚,你自己主动曝,不去处罚你。你要发现上游或者下游的工序有质量问题,对于你本人进行奖励,这才叫人性化,把人的那种能动性积极性释放出来,后我们的国家安全局有一个质量警示会,我在会上讲了这一条,那么国家安全局说山东华凌经验还值得推广,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罚款,有的罚到1000块钱的,唯一这一家又不罚还奖励,所以说当成一个经验。

  记者:此类的细节,还有吗?

  王兆波:你比如讲我也跟你讲几个细节,你看咱会遇到一些不诚信的情况,我也相信市场上最诚信的就是华凌,比如说,我们所有的供应商,我们要求不用来要钱,按照合同到点支付。来送货的或者拉货的这些货车司机,因为当时在章丘这个地方周边没有饭店,我说只要到了点,到食堂免费就餐,那么再一个就是我们所有的大的供应商,一个是经常走访,一个是比如他们有孩子结婚,家里有重大事情我得到场,说这个话很容易,但做到很难。所以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的需要靠各方的力量来支持你,为什么说我们能做出好的品质的东西来?因为在我们的供应商曾经讲过,“对华凌所有的产品绝对不能有瑕疵”,这就保证了我们的原材料没有问题,这一点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

  

2.jpg


  济南最早一批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的民营企业,2005年成立工会、2011年成立党支部,2017年成立关工委的民营企业……点点滴滴,铸就华凌“诚信、激情、创新、团队”的企业基因,但是任何一家面向未来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都有一些决定走向的关键节点,在华凌发展史上,2007年就是这样一个节点,这一年,华凌决心进军核电电缆。整个过程历时8年,华凌人完成三代核电岛内、岛外以及具有自主产权的“华龙一号”系列堆型用电缆的研制,最终摘下这颗世界电缆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王兆波:我们当初定这个事儿的时候,严格意义上来讲,那个时候对企业是个天大的事情。

  记者:你当时启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心里已经有底了,是可以做出来的?

  王兆波:没有,说句实在的话,心里是真没有底,但是我觉得是一个什么?就是要有这种想法,有这种梦想去挑战这个事情。只要确立了目标以后,最终是用决心和毅力,再一个要招募一些人才,靠团队来去完成,我相信一定能完成的。

  记者:但事实上在这样的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你是一个民营企业,而且实力也没有那么强的民营企业,那么在国内,你就进入到一个强手如林的领域,人家有好多国家队也在做,对不对?

  王兆波:不是的,实际情况是当时这个领域是国内一台机组招标,国内的电缆企业没有参与的,只来了美国的一家企业,实际是我已经看到了这种叫责任也好,机遇也好,那么我感觉我要去挑战这个事,国内的企业确实没人愿意来承担这个事的,因为那个时候市场不是很多,并不是和现在一样,铺天盖地开始建核电站,所以说我们就毅然决然的决定立项,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应该这一路走来,我觉着一个是锻炼出的一支团队,再一个就是促成了我们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合作。

  记者:你当时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华凌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大。

  王兆波:对。

  记者:你那时候年营收是多少?

  王兆波:07年的时候应该是做到6个多亿,从 07年以后就开始调整,很痛苦。

  记者:你那七八年总共投入了多少钱?

  王兆波:应该说得一个亿。

  记者:这么多的钱往外花,对你来说,你有没有一个时刻觉得要犹豫了,要不要停一下?

  王兆波:我这个人做事还真不犹豫,就当时遇见的最大的困难还真不是钱的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才的支撑问题。实际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痛苦的是团队,而不是我,我能承受,但是团队有时候不成熟,那么这个时候我就要始终给团队一种希望,一种曙光,你要有坚强的信心,你如果在团队面前要是哪怕有那么一点那种后撤,那种撤退的思想。我的理解你撤一步,他会撤一百步。所以说我始终是往前的冲那种思想,我曾经讲过,只要是活着就要往前冲。】

  

3.jpg


  一根核电电缆,浓缩了核物理、通讯、化工、高分子、无线电等十多个领域尖端科技,不少领域长期被少数国外企业垄断,逐一攻克的过程,似乎也打通了华凌通往未来的任督二脉,自此,山东华凌一举站上行业顶端,取得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证,成为中广核、中电投、华能集团等多家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并成为目前国内取证技术标准最高、范围最广的企业,产品在红沿河、海阳、大亚湾、田湾、防城港、宁德、阳江等多个核电站投入使用,今天的华凌更是将核心优势横向延伸,首创70年高性能建筑用电线电缆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引进、开发高分子材料的电缆企业,解决了核电、舰船等高端领域用电缆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航天军工、核电电缆、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

  【王兆波:华凌这几年始终是在不断创新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应该说是定了五大发展战略。一个就是标准的核电,这项板块不放松,因为我们通过8年的努力,拿下两个牌照,一个是生产制造许可证,一个是设计研发许可证,又联合了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把电缆材料研发出来,那么在个领域已经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在工艺上和技术上创新,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基础材料上也有了突破,这是我们核电板块。第二个板块是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分两块,一块是车上的电缆需求,质量技术指标要求是还蛮高的,尤其是动车,再一个就是修路的路上,现在平均一公里地铁,光电缆这个费用就是1000万,所以量是蛮大的,要求技术指标也很高,那么华凌确定了这个板块以后,我们也是在基础材料创新这一方面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这两年我们拿到了CRCC认证,国内取得这个证书的企业也寥寥无几。那么再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立项的配套,你比如机床,汽车、机器人、舰船等等,这都要配套。配套类电缆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你比如像机器人,他首先要求弯曲次数,国外进口的机器人线是达到3万多次,那么咱们国内的材料大部分就是能满足七八万次,那么我们现在开发的这个材料应用能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了国外的30多万次的要求,这是第三个板块,第四个板块就是军工这一方面,因为军工我们也是三证齐全,一个是保密认证、装备许可,研制研发等,这个板块实际这几年我们开拓了很多产品,也会补了一些短板。再一个就是我们这个材料板块,这是2013年我们联合山东科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我们引进他们的技术,现在不光是技术,我们这应该是三个团队全面的合作,每年都有几项成果转化,我们的交往交流也非常畅通。通过我们合作这几年我们一个是成立了一家股份制的材料公司,再一个现在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材料研究院,股份制的材料研究院,主要目的就是消化吸收转化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这种技术和成果。】

  

4.jpg


  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旦启程即无处停歇,好在王总说他享受这个过程,人才支撑,资源配备,市场对接,未来的市场装备,团队传承……到今天, 57岁的他在件件桩桩当中游刃有余,不焦躁,不满足。

  今天的华凌已经引起各方关注。从华龙一号到北京地铁、西安地铁、到济南地铁一号三号,多所国家级体育场馆以及随处可见的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华凌元素、华凌智慧就在你我身边,王兆波说,这些带给他很多自豪感,但是更多的仍然是责任,到今天现场见证每一个大型项目的试运行过程仍然会令他紧张,诸多荣誉加身,他却认真表示如果再有选择机会,他一定不会做民营企业家,而当被问及目前困扰他和企业的核心问题,他的关注视野和范围更多的落在行业甚至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层面。

  【王兆波:我觉得现在市场上的合同的不诚信,不按照合同约定做,这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记者:你合作的都是一些非常大的企业。

  王兆波:部分是大企业,国企、央企,我们遇到大企业的时候是没有话语权的。

  记者:现在华凌外面的应收账款有多少?

  王兆波:应该有一两个亿吧。

  记者:这正常吗?

  王兆波:我理解不正常。因为一个企业要按照正常运营,那么发出去货应该就回来钱。那么现在市场不是这样,现在是基本上你不能说是完全赊欠,但是有接近一半的用户赊欠。

  记者:你合同是怎么定的?

  王兆波:你遇到大客户的时候,合同条款本身对你不利。

  记者:能按照合同执行吗?

  王兆波:再加上不按照合同执行。所以这个事目前来讲,咱还专门召开那么几家民营企业的座谈。

  记者:但是我那个事情之后去采访,大家都觉得挺有改观的,现在是有回弹的吗?还是说从根本上没有改观?

  王兆波:从咱们这个行业来讲,我的理解是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记者:这是一个困扰你的。

  王兆波:这是一个不是困扰我的问题,是困扰整个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我觉得所有问题当中最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目前来讲,所有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要从这个方面要抓起来的话,我相信将来民营企业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记者:说说第二个。

  王兆波:对。第二个是关于创新,国家倡导的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未来真正从国家层面,从企业的层面,这是一条必走的路。但是创新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你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产品创新成功,成功以后我们是工业品,用户他要招标。招标投标,如果你一家有那也没法投标,没法投标就没法使用。那么创新的产品怎么用?你独家拥有是没法招标的,所以说现在这个问题这也是困扰我们这个领域这个行业。

  再一个现在所有做实体企业的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一线工人稳定性差的问题,因为我觉得社会的整个的价值观和导向还没有发生变化,现在一线工人的收入并不低。

  记者:在华凌的话能有多少?

  王兆波:我们一线工人能占2/3。高的能拿到1万多,大部分的六七千,七八千。我讲的并不说是完全是站在我一个企业的角度,因为我问了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企业也是存在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被社会的认可度低,你比如说我给你简单这么讲一个例子,一个女青年,你要找一个对象的话,你首先第一选择现在说公务员,第二个在央企,第三事业单位,再往后要个人创业的,当经理的,你肯定不能说说我要找一个车间工人,车间工匠,想你都不会想的。所以这就是一个叫社会的这个价值观认同,社会的认同,认真尊重工匠,那么我想中国的一个庞大的工匠队伍,中国做出来的产品是非常好的,大家都了解的。你想这个人干了两个月干了半年,你让他做个好的产品有可能吗?那不可能的,就跟服装行业一样,没有10年8年的这种经验的人,他做不出一种好的衣服,那么我们的产品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情况,我觉得咱们政府也得去引导,去宣传。】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栏目由有人物联网独家冠名播出)


分享至
{}
3427读过


|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重点产品

    人物专访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艾克瑞特机器人教育张祖平——像农民耕种土地一样经营民营机器人教育机构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朗瑞于连广——在宽度一厘米的电气节能领域,深耕百公里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纽特动力耿直——氢动力能源产业的新生力量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中德栋梁创始人蒋作栋——与疫情的极限竞速,越是艰险越向前!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贝壳找房高春慧——做有尊严的服务者,打造科技驱动的新居住平台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爱的礼物张洮—— 采撷全球,甄选本地,只为遵从初心,给你一份爱之礼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微笑集成王执祥——我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 星光贝贝王培华——客户价值导向,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济南新动能百人访谈:金曰熊大路——以路为媒,因路而兴!